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出砂问题一直困扰着稠油的开发,尤其是海上胶结疏松砂岩的稠油油田.海上稠油油田热力吞吐采油后,注入的热流体的热量对砂岩的胶结产生了破坏,在吞吐后采油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出砂,如何控制出砂以延长稠油热采的有效期、如何在目前老井的防砂方式下提高稠油热采的效果,一直是困扰着热采井产量的提高的问题,本文使用一种携砂上返模型,以A油田D井为例计算了携砂上返的临界速度,控制临界速度使油井有限出砂,保证稠油热采的延续性,提高稠油热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国内油田油井计量普遍采用分离计量方法,用油气分离器把油井采出液分离成液体和气体,然后用仪表分别计量。塔河油田六号油区原油粘度高,密度大、超泡严重,自然消泡时间长,传统的油气分离器处理重质起泡稠油的效率低,分离后的液体含气量较高,造成仪表计量油井产量的误差增大。针对塔河六号油区稠油的特性,研制了泡沫原油油气分离器,介绍了泡沫原油油气分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现场测试情况,分析了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对液体计量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地下原油的不断被开采,地层中原油含量不断降低,地层的能量不断下降,如何提高油井产量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调研分析,针对低产井油井产量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低产井机械采油抽油机,该抽油机在不增大抽油机尺寸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抽油机的冲程。通过研究对于提高低产井的采油效率,增加油田产量,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范国权 《现代班组》2012,(12):38-39
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辽河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辽河油田油品种类多,生产工艺复杂,开采成本高,成本控制难度不断加大。细化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是辽河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采油站是油田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元,辽河油田1万多口油井全部由采油站直接管理,1000万吨原油年产量全部由采油站生产,大部分原油操作成本直接发生在采油站,采油站是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源头。因此,采油站进行单井成本核算,对于真实记录油田企业采  相似文献   

5.
<正>西北油田始终握紧科技这把"金钥匙",用科技引领增油上产。稠油年产量递增50万吨,创效20多亿,这是西北油田在科技采油方面给出的漂亮成绩。油藏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自然递减加快、上产难度大等也是西北油田面临的诸多难题。油田立足于采"聪明油",2014年原油产量达到735万吨,稳居中国石化第二大油田和中国陆上十大油田之列。科技成为油田增油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环境温度降低、原油粘度增大和油流速度变低是引起油井回压增高的主要原因。原油采出来以后,随着地层温度的不断下降,原油的温度降至凝固点以下,原油在输送过程中流速缓慢,通常引起产量下降、成本升高、作业风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油井回压升高。所以油井高回压问题一直困扰着油田的生产运行因素。  相似文献   

7.
抽油机井电加热杆抽油工艺优化设计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油开采难的问题现在日趋严重,高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原油的开采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油田增产的一大难题。电加热杆抽油作为一种有效的开采稠油的方法,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加热效果好、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抽油机井电加热杆抽油工艺优化设计软件》通过对稠油井采取电加热方式后的油井各种参数的优化计算,达到对现场的稠油井采取电加热采油工艺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工艺推荐。  相似文献   

8.
许多油田的开发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需要增加注水量以提高采收率,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各油田在该阶段一般是采用机械采油的方式,将剩余油开发出来。但由于油井的含水量较大,使得油田的勘探、开发、采收等工作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效益下降。为了达到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需要对机械采油方式进行优化对比、选择及评价。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机械采油的现状,研究了机械采油方式优化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分析了其评价指标,可以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工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油田采油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油田采油的工程技术中会出现采出水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相关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地通过实际操作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质量和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优化改进油田采油过程中的采出水问题的解决方式至关重要。本文就探讨油田采出水问题的现状,从油田采出水、油田注水分析出发,分析其特点原因,研究采出水处理回注的现状与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益飞 《中国石化》2008,(11):35-36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油田采出液经脱水等工序处理后形成了净化油、油田污水和油泥砂。在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污油泥,这些油泥砂、污水、污油泥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且矿化度高,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在油井生产作业过程中,或者油井生产管线被腐蚀穿孔后,也容易造成油井生产原油外泄,这些落地原油同样污染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油田采出液经脱水等工序处理后形成了净化油、油田污水和油泥砂,而在油田污水污水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污油泥,这些油泥砂、污水、污油泥成分复杂且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并且矿化度高,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油井生产管线腐蚀穿孔以及油井生产作业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油井生产原油外泄,这些落地原油同样污染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2.
倒分系数法是静态计量和动态计量相结合的一种计量方式,主要应用于负责处理不同采油作业区含水原油的集输站库。近年来由于油田快速发展,采油区块的增多,某处理站负责处理3个采油作业区原油,使用倒分系数计量方式实现了对原油产量的准确计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对外合作项目大港赵东油田新完钻的ZD—C39(HP)井日前建成投产.日产原油1018t。这是赵东油田投产以来第一口日产油量超过千吨的大位移水平采油井,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石油水平位移和垂直深度比例难度最大的一口大位移水平采油井。  相似文献   

14.
翟学微 《化工管理》2024,(11):142-144
热力采油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工艺技术措施,渤海油田具有非常丰富的稠油资源。为充分开发渤海某油田稠油资源,文章基于蒸汽吞吐工艺技术的原理,针对高黏度特稠油的特性,结合该油田具体油藏特点,进行稠油热采工艺设计和应用实施,在注热前期成功进行热力降黏,提高了该油田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稠油井具有原油物性粘度大、胶质沥青含量高、产出液温度低等特点,目前各油田采用井下电加热杆工艺为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但耗电成本较高。通过各项生产参数的测试统计,调整优化稠油井井下电加热杆启停时间,从而达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油田稠油掺水降黏生产工艺是目前各油田普遍采用的稠油冷采主要工艺,但由于受掺水压力波动、调控阀门及水表计量准确度等综合因素影响,油井掺水量计量误差大,掺水修正系数波动大,无法准确核实油井产量,给油井生产管理和措施制定带来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稠油井掺水计量稳控措施,介绍了实施原理、现场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项技改措施实施简便,操作简单,掺水量稳控效果好,计量准确度高,性价比高,能有效降低油田稠油油井计量误差,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部E油田为疏松砂岩稠油油田,原油性质较差,为高密度、高黏度和低含硫的重质稠油,大部分油井产能无法满足最初油气田开发设计要求(ODP)。经过前期综合分析判断,目前该油田主要存在完井防砂、地层能量不足和原油流动性差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油田进行了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以及敏感参数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油藏历史拟合,并对油井的压裂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优化参数,实现南海东部E油田开发增产,解决了该类油田开发生产中的难题,为油田未来的开发、油田增产挖潜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渤海多数油田属于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如NB35-2,SZ36-1,LD5-2等,在完井投产阶段存在由于稠油乳化造成堵塞、近井地带渗透率恢复难等问题;造成油层损害,影响油井产量的后果.本文针对稠油油藏,研究新型活性酸完井液体系,通过加入活性组分BOLA,使体系具有良好的清洗油垢能力,能将有机沉积垢快速溶解分散.解除稠油引起的有机堵塞,降低稠油粘度,起到快速有效清除渗流通道,提高近井地带油相渗透率,从而在油井投产时达到或超过配产量.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如果地层的原油的粘度大、流动性差,该类型原油开采的难度大,例如稠油和特稠油的开采,在这些原油的开采时,要采用特殊的采油技术和工艺,通过采用热力开采稠油的方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现有的热力采油技术还不能满足石油开采的发展需求,文章通过调研分析,介绍了几种新型热力采油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的情况,通过研究对于热力采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常规轻质油藏的开发时间已经超过了数10年,逐步枯竭,但是世界上稠油的储量越来越丰富,在潜在储量方面比已探明的普通原油储量车多6倍。在这种条件下,一些主要产油国的开采潜力巨大,和常规原油进行比较发现,稠油具有较大的相对密度,而且粘度较高,稠油开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热力采油,可以让稠油的密度粘度大幅度的降低,在稠油油藏采收率提高方面具有很好的帮助,文章重点分析研究稠油热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的具体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