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油田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常对油水井的生产动态进行分析,解决油井产量下降的技术难点问题。采取最佳的技术措施,实施增产挖潜的措施,设法提高油井的产量,促使油田生产达到最佳的产能指标。优化油田开发的技术措施,保证水驱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高投入的挖潜措施已经不适应油藏经营管理的需要,动态调水将成为稳定油田自然产量的主要方法,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动态调水,提高开发效益是每一个油藏管理者需要研究的课题。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总结归纳出特高含水期油田动态调水的管理方法,建立起分析评价体系,使油田的自然产量得到有效减缓。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的开采难度系数不断增大,给油田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不断研究和开发油田采油工程的新技术措施,将其应用于油田采油生产中,有效地控制油井产量的递减速度,保持油田长期的稳产,达到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为较为典型的非均质程度较高的砂岩油田,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之后,储层中油水的分布状态较为复杂,剩余油在储层当中的分布情况十分分散,近年来实施了大量挖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采用措施的效果呈逐年下降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油开发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本文中,选择了产量自然递减率、总含水上升率、存水率、地层压力和水驱控制程度等指标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经验教训,为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油田生产中成本控制问题,将成本的核算单位详细划分到单井,并将其细化分解。依据经济评价中的盈亏平衡点,建立数学模型和成本预警机制,顺利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结果表明,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将成本投入与油井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油田开发生产的少投入、多产出,最大限度地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通过采用事件树分析和基于正态分布的一元离群点检测方法,建立动火作业动态预警数学模型,对不规范作业、高风险区域作业、作业次数异常等指标进行量化监控与预警,达到相应风险值进行红、橙预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低渗透油田开发动态特征,针对油藏地质一动态特征,多年来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初步形成注水与采油同步进行技术系列,保持油井具有较高的产量,初期采用高注采比注水,恢复地层压力和油井的生产能力,进行井网加密调整,缩小注采井距,提高水驱控制程度等措施,大大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提高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本文就此展开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已逐渐成为石油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控制含水上升,减缓产量递减,增加采收率,提高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注水井调剖技术作为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对其过程控制,提高作业质量,保证措施效果。从措施选井选层入手,针对该项工艺技术关键及要点,分析质量控制的方法,论述调剖作业通过对地层深部的封堵,改变注入水流向,有效驱替剩余油,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根据低渗透的油田储层目前的开发情况以及基本的特征,有效结合世界上水平井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来深入的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通过流入动态曲线来对油藏井的供油能力进行一定的反映,研究低渗透水平井当中的流入动态来进行油气井产量的预测,进而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以中国溶解气驱的IPR方程,同时在刘想平方程的基础之上来有效建立水、气、油三相的IPR模型;并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  相似文献   

10.
现行油田企业效益考评与提升的做法主要是按照行政架构作为评价主体,分层级对效益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指标对开发中后期油田(区块)效益挖潜的针对性有待加强.提出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油田(区块)效益动态挖潜程序,分析开发中后期油田(区块)效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增值提效、勘探开源创效、开发提质增效、管理节支保效4个维度设计低油价形势下油田(区块)效益挖潜的测度指标体系,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优化相关指标参数.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对比优化前后的效果,确定优化方向和思路,提升油田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11.
许多油田的开发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需要增加注水量以提高采收率,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各油田在该阶段一般是采用机械采油的方式,将剩余油开发出来。但由于油井的含水量较大,使得油田的勘探、开发、采收等工作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效益下降。为了达到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需要对机械采油方式进行优化对比、选择及评价。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机械采油的现状,研究了机械采油方式优化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分析了其评价指标,可以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井效益评价在开发管理和经营预算中的拓展研究,建立了一套涵盖开发、生产管理、投资、成本、盈利能力五个方面共44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建立采油企业综合效益评价计算公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可以对一个单位历年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纵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对不同单位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油田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为决策者提供改善油田开发、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方向,为采油企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田随着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井以其单井控制储量大、泄油面积大、产量高被广泛应用。靖边油田自2012年引入水平井开发,实施效果明显,极大的缩短了投资回报期,被广泛认可。本文通过对各层位实施水平井的效果分析,明确水平井地质研究方向,寻求适合靖边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油藏挖掘者PDM软件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藏挖掘者PDM软件是基于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地质、测井、油藏工程、开发等数据,协助油藏工程师、生产管理人员或开发研究人员进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图件绘制、开发指标预测、措施效果分析与评价、开发方案优选与经济评价等工作的综合专业应用软件.该软件的应用实现了对油藏开发生产动态资料的管理、分析与应用,更好地挖掘油气生产潜力,提高油藏开发水平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1980年LJ油田南区投入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发现该油藏构造复杂,局部构造不落实,特别是断层分布错综复杂,低级序断层落实程度差.受该油藏复杂构造的影响,动态注采对应差、注水效果不理想的矛盾日渐突出,油田提早进入产量递减期.本文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的基础上应用相干体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技术等多方位地判识不同序级断层的存在和发育特征,进一步落实了构造形态和地层接触关系,建立了精细静态模型,为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指导油田下步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中,油田开发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抽油泵被广泛使用在油田开发中,其也是提升油田产量的关键设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气体会对抽油泵形成很大的影响,进而降低油田的工作效率。本文就对气体对抽油泵泵效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在避免气锁方面阐述提高泵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非线性时变增益模型分析辽宁东部不同条件下的山洪预警临界雨量,从而对不同时段(1h、3h)山洪预警指标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综合考虑前期影响雨量、雨强、降雨分布特点以及降雨累积量对山洪影响,通过建立不同暴雨时段的临界雨量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山洪临界雨量的动态计算,解决传统山洪预警指标确定不能考虑因素单一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大港埕海油田一区全面实现开发投产,埕海二区开发陆续展开,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需解决诸多问题,如何对水平井进行生产动态评价,如何对水平段分段产出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有效开采,如何对水平井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如何延长水平井稳产时间,有效控制底水锥进至关重要,确保水平井生产的最佳回报率,最终实现埕海油田水平井的优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9.
油井停喷后,转入人工举升阶段,有多种机采方式可以选择,因此,人工举升方式的合理选择对充分发挥油井产能、提高采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该软件在进行各种采油方式对某油田(或区块)适应性和完成油田开发总体方案中油藏工程设计产量指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采油方式,并进行举升设备工况指标预测和工作参数的优化。在油田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软件功能全面,能够进行多因素、多层次的人工举升方式综合评价以及多种举升方式的单井优化设计,对油田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高效运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油田经济产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油田的经济产量对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把油田经济产量分解为老井经济产量、新井经济产量、措施经济产量三部分,并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在计算老井经济产量时,采用了单井不经济产量法和油田(区块)不经济产量法两种方法,前者从生产决策的4角度,根据油田生产类型的差异,通过经济极限含水率,经济极限油汽比、经济极限日产油量等可控指标来分别测度常规注水油田、热采稠油油田和靠天然能量开发油田三类油田的经济产量;后者则依据油田的投入产出情况把油田效益分为四个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