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转移就业。石家庄市总人口约9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680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统计调查表明:全市360多万名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不到40%,约140万人,其余的为60%以上,约220万人,他们在政府和就业服务部门的引导下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转移就业。近几年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逐年提高,经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大体上通过以下途径来…  相似文献   

2.
为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本文调研以中部地区省份欠发达山区的农业人口大县为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主体与载体两大难题,前者表现为三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后者表现为三种缺失转变载体的状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老问题的相互交织,以及政府履行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错位。为此,建议以就业促进为目标完善政策和破除体制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显现出新的特征,值得思  相似文献   

4.
<正>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1.传统的制度政策约束,妨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出台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意味着立法部门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相关规定,实行城乡隔离和分治。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便一直没有恢复。这种城乡区别的户籍制度大大扭曲了市场机制对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同时,却没有享受到平等的社会身份,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我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在今年春风行动期间,举办各类招聘会2197场,涉及16个行业和100余个工种,提供免费服务155.2万人次,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4.3万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45.2万人,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9.2万人。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针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估算,全面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致因,总结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结合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并为促进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东劳动保障》2010,(5):18-21
3月下旬,根据省委要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专题调研。总的来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顺应了我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是其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仍然不稳固,必须进一步构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威海市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为小城镇就业促进试点城市该市开始着手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大胆探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路子,创新就业机制在就业政策上突破了二元结构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了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逐步  相似文献   

9.
孔令侃 《中国就业》2006,(7):24-25,23
江苏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的省份之一,拥有人口743250万,从业人员为448252万。其中,苏南经济最为发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较多,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数量较少,向外输出劳动力较多;苏中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本文就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现状、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2003,(2):64-69
目前,无论是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异地转移、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均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远大于城市劳动力,这是影响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13,(1):38-39
受东部挤出效应和西部拉动效应的双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形式。作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省,近年来在紧密结合新的发展形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工作思路上,及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调整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和扩大省内转移就业;在岗位拓展上,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注重利用新产业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强化服务上,顺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突出抓好技能培训、岗位维权和基础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增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果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顺畅和稳定的转移就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只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王卫其  曹松 《中国就业》2008,(12):42-43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积极有效的创业扶持,是深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直接体现,是劳动就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热情及推进创业扶持力度,已成为劳动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面对而又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则是制约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影响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一快两增”的总体要求,前不久,我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到,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势头良好,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的农民已开始流动起来,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和谐山东”的必然要求。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流量和流速;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竞争就业的制度环境,包括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引导农村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开栏絮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不解决,"全面小康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7.
高唐县把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放在保障民生的重要位置,改善工作条件搞服务,广开就业渠道增岗位,加快经济发展筑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十一五”期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1万人,新增就业人员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以内。  相似文献   

18.
王芹  陈银  孙峰 《中国就业》2013,(11):60-60
坚持把完善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永宁县就业局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五镇一乡都建立了转移就业服务平台,69个行政村村村配有转移就业联络员。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中心城市,在推进四化同步过程中,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更加充分奠定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压力经济水平压力贵阳市虽是省会中心城市,但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地区,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GDP排名第22位,人均GDP排名第2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排名20位,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开栏絮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农村”问题、 “农业问题” 和“农民”问题不解决,“全面小康社会”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一股 主要由农村劳动力参与的民工潮、创业潮和建镇潮。这三 股强大的浪潮使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农民跨省区、跨市县外 出务工,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离土不离乡,成功地实现了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这气势磅礴的农业劳动力转向 非农产业的过程中,很多“打工者”更新了观念,增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