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缺乏合理测量方式,单纯依靠文脉分析是制约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研究与实践的最大瓶颈之一.针对这一现实,本文借鉴艾特纳与瑞奇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结构法与非结构法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提出定性与定量测量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系统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旅游逐渐盛行。本文以海南骑行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修正IPA分析法,分析研究骑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行前期望,实际体验和满意度在内的20项因素,为相关组织和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UGC(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角度入手,在携程与大众点评上选取了2018—2022年的2873条文字评论,并使用ROSTCM6软件对其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分析,以此得出在游客看来山东九如山风景区有哪些优势与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形象的策略,从而为推动九如山风景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运用Python爬取携程网关于河南省开封市的游记,随后利用ROST CM6软件对游记进行分析,从认知形象分析、情感形象分析、整体感知形象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开封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并将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在认知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基本认知以人文类别旅游景区为主;二是在情感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积极情感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物、人文历史、旅游演艺、旅游美食、旅游住宿这些维度,对开封的消极情感认知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方面;三是在整体感知形象上,游客对开封的核心形象可以定义为“以宋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古都”。  相似文献   

5.
旅游危机管理作为旅游业减少破坏、保障安全和抵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5月,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同时救援和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本文试从旅游者对危机事件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模式.在旅游目的形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灾害在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的不同影响,以及目的地采取的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玺  叶升  王东 《旅游学刊》2011,26(12):57-63
旅游感知形象的测量方法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化的测量方法,另一类为非结构化的测量方法。非结构化形象测量虽然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游客的感知要素和属性,但分析方法目前还停留在一般频数统计和比例分析及排序等层面,对游客在形象感知方面的特征分析及旅游目的地形象优化等方面意义不大。文章尝试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旅游形象感知的非结构化测量中,用以协助挖掘非结构化形象感知的数据,从而实现提取旅游者的感知形象、解析旅游者形象感知规律,以及探讨影响旅游者对外推广旅游形象意愿的目的地形象要素等目的。具体研究上,文章以艾特纳与瑞奇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问卷为基础,并对其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调研工具,然后以商务游客为研究对象进行非结构化形象感知数据的获取,并借助内容分析法来处理非结构化形象测量的信息。最终发现,访澳商务人士对澳门旅游形象的总体感知为:集聚博彩娱乐、各类节庆活动和特色美食的休闲小城,拥有欧式文化和美丽古朴的城市景观。居民态度、交通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形象要素的正面感知会令旅游者更愿意推广澳门旅游。餐饮产品、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政治历史等形象要素的正面感知会对旅游者推广澳门旅游的意愿有帮助。而社会文化与氛围、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服务质量的负面感知会增强旅游者不推荐他人来澳门旅游的意愿。  相似文献   

7.
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而旅游形象的感知又来源于对该旅游地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熟悉"该旅游目的地.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本文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中,对于旅游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熟悉度,它通过4条路径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果达到了0.591;其次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它们对旅游意向的总影响效果分别为0.546和0.378.  相似文献   

8.
运用IPA分析法对美国休闲游客对中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评价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到访美国游客与未到访美国游客对中国绩效性评价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明确了中国今后在继续保持、表现过度、毋须优先和改善重点方面应关注的要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刘云婷 《西部旅游》2023,(24):58-61
<正>广西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一直以山水闻名,而桂林艺术节品牌的塑造策略展现了旅游营销的新思路。文章依托自然山水打造多模态演绎和观赏空间,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重新构建传统山水旅游目的地的身份与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形象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从图像、文字、声音、音乐等多个模态入手构建立体多元文旅新形象,赋予山水新的文化形态与价值,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体,顺畅地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互动,进而开展有意义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张博 《旅游学刊》2014,29(12):55-65
旅游业的发展在给地区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旅游地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文章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建立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游客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承载力情况考察指标体系,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分析建模,并以东京浅草寺周围居民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浅草寺周围居民对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承载力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浅草地区居民对游客的旅游活动整体上持支持和积极的态度,在个别指标如旅游地垃圾、社会治安等方面持较为消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文化与前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具有一致特征,催生并培育着参与式文化这一新型媒介文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往往共同影响着目的地形象构建这一持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关于影视对目的地形象塑造作用的认识却未考虑到新媒体融合传播。因此,文章以近年来影视旅游繁荣发展的重庆为案例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从参与式文化视角探讨影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研究表明,旅游者偏好以建筑、道路、交通表征重庆的认知形象,尤其注重自我融入,以“在场”形式表达自我感知。此外,以“模仿—创作—分享”的行为框架分析集体与个人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进而提出旅游者在多媒介作用下内循环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杨雪  张建荣 《当代旅游》2022,(13):28-30
本文以太原市牛驼寨为例,基于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整体”研究框架,采取文本分析法探讨大学生对牛驼寨的形象感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牛驼寨的认知形象包括游览、服务管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红色文化5个维度;在情感形象感知上,“生态好、景观美”为突出优势,“服务管理较差”在消极形象感知中较突出;大学生对牛驼寨整体感知良好。  相似文献   

15.
旅游形象研究对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政府宣传形象纳入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范畴,并选取资源禀赋高度近似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案例,实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对比,选择两地游客网络游记与政府宣传网络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模型对两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形象维度在资源相似型目的地旅游形象中具有“非敏感性”;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呈现出“差异—趋同”特征;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在“认同—错位”和“差异—趋同”效应的叠加作用下,具有各自的优势旅游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IPA分析法,以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深入探究游客价值感知因素,根据旅游价值感知理论体系对生态旅游游客价值感知因素按环境价值感知、娱乐价值感知、服务价值感知、交通价值感知及价格价值感知5个维度共22个因素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分析,重要性均值均在3.6以上,实际感知均值与重要性均值相比偏低;5个维度实际感知程度分析,交通价值感知A4维度最高,价格价值感知A5维度最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性地对生态旅游提升游客各价值感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国旅游业竞争重心的转变以及县域旅游地位的提升,县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已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诸暨市为例,阐述了旅游吸引物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旅游环境体系、旅游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内容,以期为带动县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1,26(9):19-28
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博客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对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基于IPA评价的会展旅游特征感知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实现会展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促进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贡献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PA)的研究方法,对上海会展旅游的26项感知项进行了评价和讨论,为上海会展业未来工作重点和营销资源配置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当下的游客普遍利用社交媒体搜索目的地信息,从而做出旅游决策。数字媒体背景下,社交媒体在我国的旅游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重庆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交媒体对重庆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的影响,以期为重庆市旅游目的地营销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