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不断自由化、深化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後的Grubel和Lloyd指数,计算我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程度。通过测算发现,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根据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测算我国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封今後我囤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国外贸发展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增强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并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外贸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发展取向,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引资质量和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来提高我国外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伍荣  余慧 《现代财经》2006,26(11):54-58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是提升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曹子瑛  梅洪 《时代经贸》2006,4(Z3):14-15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借助计量模型,分别探讨了这两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证实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最后提出只有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鼓励以质量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内贸易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贸易"经济引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个产业的商品。这里对于同一产业的界定,通常是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为标准进行计量。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但在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也处于上升态势,是一国较高经济水平和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6.
<正> 贸易保护是截然不同于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政策体系。贸易保护性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始终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一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外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国内生产率发展水平及国际间差异、不同时期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经济状态等问题,还涉及到作为两种不同的贸易战略在不同时期的对立与互相转化的复杂情  相似文献   

7.
杨岚 《经济师》2007,(12):100-101
文章就中美在SITC第7类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国历年来在该项目下产业内贸易发展特点,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加以计算,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了解促进两国SITC第7类产业内贸易所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在该类产业的发展适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的贸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贸易的关系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关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阐述,而经济发展对贸易的效应问题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关注。要素增长(包括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一国国际贸易量的变化,由此产生一国生产变动和消费变动的贸易效应,引起福利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分析产业内贸易测度、分类及其利益的基础上,探讨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并从产业内贸易总水平、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等角度实证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而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起着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服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走进人们视野,并日渐成为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些社会制度的制约,我国的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服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走进人们视野,并日渐成为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些社会制度的制约,我国的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贸易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卉 《经济论坛》2007,(10):63-65
一、我国贸易结构和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我国的贸易结构现状 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并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状况,并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美农产品加工业贸易快速发展;而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中美两国人均GDP差异、行业开放程度则较强地促进了两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中国应侧重提升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文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更能传播输出国历史文化,提高其国际地位。因此,客观看待国际文化贸易,分析其特征,才能积极有效的促进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突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为出现了以纵向专业化为基础的全球性的产品生产协作,即原来集中于一国或一地的产品生产现在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某特殊阶段或零部件与组件的生产,从而使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的内部,我们将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intra—product trade,参见Amdt,1997 and 1998)。产品内贸易不同于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重新活跃起来,不但在量上构成为国际贸易显著增长的原因,而且成为国际贸易流向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根据Feenstra与Hanson(1997)的计算,美国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购买量的比例从1979年的8.6%上升到了1990年的13.9%,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和核心理论。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内贸易的深化以及技术创新对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发展中国家以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比较优势陷阱。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调整贸易政策,把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已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及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本文利用143个国家1982—2008年的贸易总量及结构的差额数据,考察货物贸易差额与服务贸易差额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发展的短期及长期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短期能够直接带动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长期则有利于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贸易结构的升级;第二,长期带来的结构升级主要来源于生产者服务在货物生产过程中的广泛使用;第三,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对货物贸易发展的短期促进效应及长期升级效应都强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济发展与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贸易产品体现了该国资源要素禀赋或相对成本优势,但这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或产品内贸易的经济现实不相符。国家经济发展的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较好地解释了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化,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简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给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及比较优势退位问题,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应当继续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当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优化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上效益化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可能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生产地区转移和降低制度成本等。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率上涨,最终达到增强本国产业和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