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娄贺统  洪剑峭 《新智慧》2003,(12B):38-39
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财务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的实质是通过分析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逻辑关系,找出异常变动或重大差异,并就异常变动和重大差异形成原因做出实质性的测试或解释。对于异常变动项目或重大差异,应引起注册会计师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性复核在国内外审计领域里,以其独特的技术性分析方法在审计方法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获取审计证据最基本的审计技术与8方法之一,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实践中,由于技术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分析性复核的有效运用,这也是造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本不如何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灵活掌握并有效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分析性复核是一种重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运用。本文主要从分析性复核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对目前制约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运用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分析性复核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宏图 《新智慧》2005,(6):56-57
一、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的意义 本准则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如何运用分析性复核这一方法进行审计所做的规范。分析性复核是现代审计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方法。分析性复核是将审计对象的信息、资料与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对比或计算,并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解释、查证的方法。通过分析性复核,可以迅速找到应当进行重点审查的领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本准则对分析性复核的执行和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使用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5.
陈婉玲 《新智慧》2006,(1):45-46
在信息化时代,审计人员必须使用计算机来跟踪电磁化的审计线索,即使被审计单位打印输出了所有的审查资料。因为计算机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对电磁化的资料进行抽样、检查、核对、分析、比较和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查范围、提高审计质量。通用审计软件是具有常用计算机审计功能的通用计算机程序,它是审计人员广泛使用的审计工具。但是,我国审计人员大多还不熟悉通用审计软件及其应用,笔对此作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6.
《新智慧》2005,(5):79-8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的行为,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的必然性,并对如何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函证是验证被审事项真实、合法、完整与否的一种行这家交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该恰当地运用函证,合理确立函证的范围、函证的时象及函证的时间,正确评价和利用函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池玉莲 《新智慧》2006,(7):48-49
一、我国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的原因 1.形成审计偏误的客观因素。(1)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审计的过程,实质上是证实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公允与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经营经所有授权经营所有资产,经营通过完成所有指定的活动而获得应有的报酬,所有对经营经营业绩的判断和资金运作的决策主要取决于经营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见经营的利益是与被审计单位的盈利情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经营是会计信息的提供,其在会计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控制着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披露上的主动权,为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会带有明显的自身利益导向性,如利用会计政策等操纵利润甚至虚构利润。显然,所有与经营之间存在着会计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受托于所有,证实经营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审计人员总希望能够获取被审计单位全部、真实的会计信息,以此证实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状况,为所有提供可靠信息。然而,受时间与成本的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获取完全的会计信息,受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审计人员只能依赖于审计判断,信息越不对称,审计判断产生偏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提出有效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合理有效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1.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这些特点和职能决定其在经济案件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志丽  史浩江 《新智慧》2004,(10B):70-71
风险管理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介绍到我国,首先在金融企业得到运用和发展,但尚未受到其他企业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未设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及人员的现实状况,本试图从内部审计入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风险管理新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性复核又称“分析审计”、“分析性程序”、“比较审计”,是各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常用的一个技术方法。1980年颁布的《国际审计指南》将分析性复核确定为审计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必用的测试方法,我国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11号──分析性复核》中,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我国注册会计师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能大胆运用,往往将分析性复核的“分析”重点忽视了,而将精力只用于“复核”上,结果使得注册会计师陷入烦闷的重复计算中,没有发挥出分析性复核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原因是对分析性复核的优点和重要性,及其在审计中如何运用还理解不透。本文就此作以下分析。 一、分析性复核的优点 分析性复核的优点,概括地说就是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具体来说,与一些更传统的审计测试方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I.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相同的咸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复核有时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以将其与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相区别。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存在的证据进行搜集和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判断。由于分析性复核是利用客户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因此不用搜集大量的资料,仅靠模...  相似文献   

14.
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的活动。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出发。从人员委派,审计过程控制,形成结论等质量控制方面要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对内部审计的高要求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整体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内部审计质量还远未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速度.文章从审计环境和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审计的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的质量监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旨在提出建立该控制体系的系统框架。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一个组成系统,包括目标控制体系、组织控制体系、内容控制体系、制度控制体系、程序控制体系、标准控制体系、方法控制体系、信息控制体系、监督控制体系和评价控制体系。要加快完善政府审计准则,适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审计通过采用灵活、可配置的审计模型及数据分析探测工具,构筑起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了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的非现场审计,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中生存下去,内部审计工作十分重要。风险导向审计最能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研究,探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内部审计部门是现代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重要机构,是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应从完善审计保障机制,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健全内审质量控制手段,建立质量控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本文着重列示了我国在健全法规制度、编制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审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进一步确保审计证据充分性、提高审计工作真实性、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