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李丽 《商场现代化》2008,(6):342-343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这说明我国已按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中国会计体系。美国在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应用领域30多年来一直引领世界。本文主要对美国和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推广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会计计量改革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与会计改革争论进行了说明与探讨。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产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简要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层次和会计计量如何恰当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治 《财贸研究》2011,22(1):136-143
G20领导人2009年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加倍努力,在2011年6月之前通过其独立的准则制定程序,形成一套单一的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核心无疑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问题。大量涌现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并未成为准则制定的依据,因而也不能成为扩大公允价值会计应用范围的现实证据。以异质信念为切入点,从公允价值会计的"奋斗目标"出发,深入分析其固有缺陷所导致的不完美性,并结合对中美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反思,以中国哲学的中庸思想为指导,提出公允价值会计的哲学定位,并基于这一思想,对公允价值会计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做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2006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公允价值可用于会计要素的后续计量.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属性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来阐述其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被质疑,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评级机构难辞其咎,抵押品流动性消失路了致命一击,公允价值会计的"反馈效应"是雪上加霜.客观评价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虽有缺陷,但是这是会计发展的必然,应从可靠性、稳健性加以完善,要加强信息披露,防范利润操纵.我国目前虽没有全面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了我国修改准则的契机.同时,我国应紧琅国际准则修订的形势,避免新的实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次贷业务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原则被指责为元凶。这不是公允价值的错误,而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将美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的反应出来。根据熊比特金融创新概念,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监管机制。其动力来源长期工程,应杜绝短期行为,运用综合判断及进行实际考察。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参照国际先进会计理念。及时理顺相关问题,去粗取精,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服务。并在服务上充分体现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概念 公允价值最早是南美国学者A·C·利特尔顿于1953年提出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中正式对其概念加以明确,原因是基于当时美国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昔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于是会计学家开始研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以利于投资者对市场行情做出及时判断和投资选择.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美国银行及证券业开始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到了二十世纪末,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成为欧美国家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在其他国家,公允价值计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傅红英 《商》2013,(20):171-172
本文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主要有有效市场和会计的“不作为”以及.异质信念与市场并象,结合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指出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中国化的思考,就公允价值会计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以及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积极引导其科学的发展来推动会计理论在中国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我国参与国际间经济合作的竞争力逐渐加强.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被明确提出,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运用,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本文就我国和美国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并为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爱琳 《财经界(学术)》2011,(20):165-165,167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出现并广为使用,产生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领域。在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允价值的计量一直是困扰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一大难题。本文比较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上的差异,分析两者在公允价值计量上的缺陷,并就两者在使用范围、确定技术、操作指引、内部控制程序及信息披露上的相互借鉴作了一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四项具体准则的逻辑推演,发现在现行增值税会计———价税分开的既定框架下,公允价值存在包含增值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吸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时,没有考虑税制背景因素的结果,准则源于美国,美国既没有增值税,生产领域也没有价税分开的会计要求,其交易基础和入账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单位完全相同;而在我国,由于增值税制和会计价税分开制度的共同影响,使得交易基础和入账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单位不同。因此,本文认为:在公允价值的准则解释中,应明确公允价值的具体计量单位;改变目前对于增值税的认识,服从其经济学的本质要求,将其计入会计要素。这样可以解决现实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实践执行中的增值税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樾 《财经论丛》2011,(1):84-90
重点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实证研究,其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与公开市场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上。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2007-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问题,探究新会计准则中采用的公允价值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对公允价值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被引入新会计准则,此举措给我国会计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在会计实务中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公允价值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实施才刚刚起步,在给我国会计理论带来新方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本文就我国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8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备受关注。分析美国救市法案的公允价值议题和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的责难,发现前者本欲减轻金融机构某些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压力,却将矛头指向仅提供计量和披露方法的SFAS157,后者则将确认巨额次贷减值损失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论文认为这些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存在明显的谬误。  相似文献   

16.
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核心。所以,为了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计量中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否公允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值的公允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判断选择。为此,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但是,通过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分析,发现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企业金融资产是其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准确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提高其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防止人为操纵利润,企业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对现代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行了论述,并结合企业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析公允价值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允价值的基本涵义出发,剖析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正确理解,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对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将日益显出合理性和必然性,并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范围,在会计计量方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应用公允价值,既要考虑我国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要突出解决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实际运用中,应充分关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事项和解决方法,并以此提升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是我国会计计量中对会计计量属性有了新的选择。通过对"公允价值"在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回顾,由"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学术界引发的争论的思考,着重论述"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优缺点及现阶段如何对待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保障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