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考察农业生产效率的众多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要而实用的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运用1952~2003年的有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阶段与特点,描述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资本投入机制、劳动力投入机制、生产率积累机制,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方式划分为六种类型,揭示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业时代,农村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数量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投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水平;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LMDI指数分解方法,建立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模型,并以江苏省工业企业为例,实证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首先,分析生产要素流动对部门资本利用效率、部门资本深化以及部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其次,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最后分析各类型企业的资本利用效应、资本深化效应以及劳动力转移效应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表明,加快生产要素转移,既有利于提高各类型企业的资本利用效应与资本深化效应,又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转移效应,从而有利于加快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能源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包含能源的三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估算了1952~2012年及不同阶段能源等要素的产出弹性,能源等要素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能源产出弹性和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资本,远高于劳动力要素;两要素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中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部分应归功于能源,能源消费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包含能源要素的经济增长核算,能更好地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反映不同阶段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三次产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配置结构、变迁动能等3个维度,采取指数分析、对数分析和分段回归分析相结合,对1980~2014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和动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中,第三产业贡献度48.4%,第二产业贡献度43.5%,第一产业贡献度8.1%;产业劳动生产率贡献度占79.6%,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贡献度20.4%;劳均设备资本贡献度85.7%,劳动力质量贡献度28.3%,产业资本配置结构贡献度-6.7%,人口就业率贡献度-3.0%,消费与产出成长指数之比则基本零贡献。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动能转换与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在于强势推进产能转型升级、居民增收扩消、劳动扩量提质、资本深化量质并举、工业经济强身健体、新型城镇化改革和要素配置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7.
舒尔茨在研究美国1926年~1956年经济增长时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他于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系统的阐述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及教育经济效益的核算,着重强调教育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另一主要推动者贝克尔,则认为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他们二人均因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分别获得1979年和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8.
对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难点问题。文章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湖北省统计年鉴得出来的数据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最后提出配套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小庆 《价值工程》2012,31(4):12-13
基于索洛模型,选取1979年到2009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属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中国地区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与发展水平无关且省际差异大的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各省工业增长的首要源泉是资本深化,其次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各省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主要源于资本深化差异,其次是技术效率变化差异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差异;如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会低估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估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可能被高估、低估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非平衡增长两部门模型为基准模型,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度量非平衡性,进而研究部门劳动力份额变动趋势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发现保持两部门产出相对不变,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业转移到相对滞后或渐近滞后的服务业中,服务业劳动力份额逐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利用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识别劳动份额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的结构变化,基于全国数据与上海数据,说明劳动力份额的增长正向影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且这种正向影响随劳动力份额上升而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滞后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思路,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三个部分.1998~2008年间我国大陆31省的经验分析表明:(1)我国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2)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3)我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呈收敛趋势,其中省际资本深化差异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部分农产品市场要向世界开放,这将对我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的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反映出我国市场的供求状况及这些产品竞争能力。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有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仅低于荷兰与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平均差距在100倍左右。而造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农业种植业劳动力的过剩。改善农业资…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体制诸生产要素共振耦合的结果。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由于经济发展有其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因此应该因地制宜,拾级而上。 一、增加教育投入,发展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是劳动力素质的凝固和积淀,亦是支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体因素。据美国经济学家乔吉逊估计,在美国的全部资本中,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企业》2006,(1):94-9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资本、劳动力、技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一直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1980~2010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在长期来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物化性技术进步与我国工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化于设备资本中的技术进步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变量。本文对Solow的时期性增长模型进行了扩展,并据此分析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在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作用。研究认为,要保持我国工业的持续性增长,必须改进资本投资结构,注重效率资本的积累,加大对物化有最新技术的设备投入,这样既可以提高生产率,也可以缓解资源供给限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非稳态增长典型事实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多事实"总结了发达国家经济稳态增长典型特征,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呈现非稳态增长,不符合"卡尔多事实"。本文按照王诚(2007)关于典型化事实研究的研究思路,提出中国经济非稳态增长典型事实,并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加以刻画和解析。通过推导时变弹性分解公式,解释1995年以来资本弹性上升、劳动弹性下降,是由于资本边际产出指数大于资本生产率指数、劳动边际产出指数小于劳动生产率指数的结果。研究认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报酬的比重,关键在于劳动报酬增长不慢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文试图在建立中国经济非稳态增长典型化事实及解析方面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来说分为两类: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物力资本是企业生产中最稀缺的资源,从而决定了物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剩余中的独占地位,由此“资本雇佣劳动”便成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博弈的初始均衡状态。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  相似文献   

20.
熊军 《价值工程》2010,29(11):233-234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