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乡村知识群体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的关系,因为他们同属于乡村社会中的知识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作为国家与乡村的中介,它对调节乡村矛盾、缓解外部带给村庄的压力和整合乡村社会等公共领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变迁与群体意识两种视角进行分析这一群体对乡村整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乡村公共权威的产生主要是内生性的,族权、绅权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社会变迁与制度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乡村公共权威的社会基础,在国家化的过程中,乡村公共权威与乡村社会基础逐渐分离。人民公社的解体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威来源的地方性回溯。但这种回归是不完全的,形成了国家化和地方性结合下的乡村公共权威。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党和农民的关系.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不紧密,不利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村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不仅是农村...  相似文献   

5.
张志胜 《特区经济》2008,(12):153-155
乡村社会的排斥、农民的司法恐惧,国家法与乡村地方性知识间的张力以及人治传统文化等阻力因素延滞了现代乡村法律秩序的建构进程。唯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整治司法腐败以及提升国家法的普适性,才能推动乡村法制现代化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法律权威的理解与信守有缺陷,导致法律权威应有规定性不能充分张扬,与构建社会和谐的要求相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准确理解法律权威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培养法律精神,树立法律权威,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家族、公私观念与村庄主体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开发研究》2008,(2):69-72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郑双怡  冯琼 《改革》2021,(11):130-140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农户的行为选择体现了农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与现实需求,对农民组织化发展会产生影响.在我国农民组织化、合作化发展进程中,农户与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行为始终存在.要对具体情境中的农户行为进行分析,关注农户在不同阶段的行为逻辑及农户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完善保障体系、尊重农户需求、维护制度权威、完善组织结构等措施,规避农户生存风险,实现农户深度参与,提高农户契约意识,促进入际关系合理化,进而提升农民组织化成效,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剑  黎彦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22-125
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和就业,学术界缺乏定量研究,致使人们无法准确认识乡村旅游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利用浙江省三个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社会调查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的比例以及乡村旅游收入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也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更是潜移默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乡村社会发展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发展也要兼顾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一)乡村文化振兴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民个体角度出发,以三峡库区的一个典型村落为案例,考察了乡村内部的产业发展与乡村外部的政府资源输入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产业发展、政府资源输入改变了乡村的经济基础,农民与村庄、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农民的参与行为,进而对乡村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谷继建  颜珂  高一文 《特区经济》2007,225(10):157-159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由各个不同层级的城市点逐渐建够为一种阵矩,并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积淀着,现已凝结为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逻辑,这种逻辑渐渐的转化为一种内生的社会秩序;中国掌握本地社会资源的"集权城市"决定了乡村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乡村则几乎成为公共产品供给的盲区,基于此,我们对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经济发展点阵规则是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内生逻辑。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其内在逻辑在于创新民族文化开发形成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外部推力作用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洪江村为例,探讨洪江村创新民族文化开发,构建独具特色的"村落遗存的艺术活化"产业,破解"空心村"问题的经验,聚焦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多维层次重构,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动过程,分析其中的反应机理和逻辑,从而提炼民族地区破解"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农民的终结只是农民市民化的开始今天,在中国各地正在推进的农民市民化运动,其背后蕴含的一个理论预设实际上是以西方"现代的"、"城市的"景象为参照标准的,他们认为中国是"传统的"、"乡村的",因此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要破除传统的力量与乡村的文化,以"现代城市"为范本去发展乡村。再加上很长时期以来中国的城乡分治政策也在不断地强化"城市—农村"、"市民—农民"这样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的逻辑,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乡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行政管制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乡镇政府是农村最低一级国家政权,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二者之间是“指导—协助”关系。然而,现实中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简称乡村关系)却存在着“偏离”成文法律规范的现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理顺乡村关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钟小明 《老区建设》2009,(10):13-14
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必须在国家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宗族力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在我国存在和发展。宗族力量以宗亲观念为主导,在乡村中发挥着为部分农民代言,有利于为繁荣乡村经济,协调生产、互帮互助,能有效调节纠纷、化解矛盾的作用。因此,对待宗族力量,一方面要引导宗族力量发挥其对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其从不同层面为乡村治理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宗族的控制,使其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文章从马克思对财产关系的精辟分析入手来了解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经济现象的法律逻辑机理。在分析法律的经济属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有关农业法律制度等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形势伴随着新旧矛盾的冲击与碰撞,愈发变得错综复杂,农民上访行为也随之呈现明显差异化。总体来说,农民上访的行动逻辑与基层政府的应对逻辑呈现为: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和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上访农民与基层政府如此"互动"的原因在于:乡村治权弱化、农民利益诉求相对剥夺诱发、利益表达渠道阻滞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基于此,化解上访农民与基层政府博弈"互动"的举措为:发展农村经济,利用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借助财政杠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激活造血功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通过改善干群关系、化解基层矛盾,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变堵为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推进信访体制改革,建立信访过滤机制、排查机制和预警机制,将矛盾解决在萌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