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有“粮豆之乡”、“松辽平原第一仓”美誉的吉林省榆树市,近年来通过采取生态保粮、设施稳粮、科技增粮等措施,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粮食产量、商品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县(市)之首,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4.2亿斤,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冠”的目标。然而,粮食单产不高的难题,却一直困扰着这个传统的产粮大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近22%的人口,人们都说这是个奇迹,但当你看到榆树在产粮抓粮中的大作为时,你就会觉得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中国由很多很多个榆树组成。榆树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殊荣之际,我们再次走进榆树,探究榆树连续增产的奥秘。2011年12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榆树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并且居全国县市之首。这已是榆树第八次获得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226亿公斤左右增产到2009年的246亿公斤。"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250亿公斤,正在向"十二五"300亿公斤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4.
5.
2004年,吉林省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502亿斤以上,比2003年增产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比2003年增加20%。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告诉记者,2004年吉林的好局面得益于中央一系列有利于粮食增产的重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21世纪逼近时,中国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的严峻局面,“中国人靠什么养活自己”的话题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早就精辟地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这一论断为我国农业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姜堰市建国47年来历史资料的分析,阐述了科技推广在粮食增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了县级以下依靠科技推广增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9.
2009年,据实产调查,全县小麦单产达到470公斤,总产83.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和3.7%。特别是现代农业项目区,平均亩产可达557公斤,较全县平均增产87公斤,增幅18.4%。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贡献因素,为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基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两个视角,对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23个县域尺度的粮食增产因素进行分解。[结果]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贡献量的1/3; 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结论]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今后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发展精准农业、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才是保障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计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类粮食生产潜力,采用Helmun lieth估算式计算了全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提出了粮食持续的战略对策。为正确指导粮食的区域平衡政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连续4年持续增长,粮食安全压力的缓解为粮食增产长效机制的构建创造了空间.从目前形势看,粮食增产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由于"浴盆模型"的作用,惠农政策的有效性减弱;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限制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使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减少素质下降;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和生物属性的制约,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很难有较大突破;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的不健全损害了粮农收益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逐渐改变支农资金的用途,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权利.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连续四年持续增长,粮食安全压力的缓解为粮食增产长效机制的构建创造了空间。从目前形势看,粮食增产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由于"浴盆模型"的作用,惠农政策的有效性减弱;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限制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使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减少、素质下降;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和生物属性的制约,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很难有较大突破;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的不健全损害了粮农收益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逐渐改变支农资金的用途,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权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增产因素分析与区域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40多年业粮食生产跨上7个台阶,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科技的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等,在地域生产布局上应充分发挥产大于需类型区粮食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大余粮区,挖掘产需趋向平均类型的生产潜力,提高产小于需类型区粮食的自给水平。提出了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经过努力,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能再增产5000万吨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四川省三台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1.74万亩;单产41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9公斤/亩,增幅达2.2%;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比上年增加1.74万吨,增幅达2.1%。全县粮食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6.
江西粮食增产要素优选及发展对策刘修礼·陆朝梁江西是粮食主产省,在国民粮食供给上有举足轻重作用。去年省里提出2000年粮食总产量比1995年增加250万吨,任重道远。如何增产,有待研究。一、江西粮食增产实绩及成因(一)增粮实绩。解放以来,江西粮食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增产一直高于人口增长,七十年代末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与价格改革,更加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后几年(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徘徊,但粮食总产量仍有可观的增长。不过这时粮食生产的增长,在耕地面积不断闰少的情况下,主要是依赖于单产的增加,但这方面并不乐观。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9%,1984-1990年年均为1.8%,而1990-1996年只有0.7%。粮食生产出现了增长绥慢甚至徘徊的状况。加之经济转轨,物价上涨,加重了粮食生产徘徊的局面。为此,我们应该从粮食生产经济学的角度剖析粮食生产增长与智力徘徊的原因,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增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可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近日启动粮食增产模式试点工作,提出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生产区,在国家粮食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四川粮食生产及增产潜力以指导粮食生产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重要作用.对四川省1990~2007年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川地区的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但粮食生产总体波支较大.四川省粮食单产潜力,技术进步潜力,农业机械化潜力,土地规模经营潜力,使得四川省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巨大,实现粮食的持续增长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做出突出贡献。垦区粮食增产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作物单产水平以及内部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析发现,播种面积的扩大是粮食增产的稳定因素,内部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贡献显著,而粮食单产仍具有很大提升潜力。通过量化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垦区今后粮食增产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