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利用农业类上市公司证券2007~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DEA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目的指数,并对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类细分行业的发展极不均衡,有的细分行业如渔业、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而林业以及畜牧业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即便是同一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微观上看,农业上市公司应该不断进行规模扩张;宏观上看,政府应重视对农业上市公司支持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非径向SuperSBM模型为基础计算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997年~2007年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分析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生产率在2002年前是不断波动,2002年后呈增长趋势,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相对技术效率变化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促进作用,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差距较大。进一步提高新疆农业生产率,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技术的潜力,做好现有技术的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海波  冯妮丹  刘颖 《南方农村》2011,27(6):45-49,53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两方面因素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扩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经济总体上是以要素投入扩张带动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农业要素生产技术的改进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表明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广西下辖5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出较大的差别,除桂中外其它的各区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j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河南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1991~2013年省级种植业投入产出与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GML指数方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这三种指数的影响因素,同时验证三种指数与农业增长之间是否表现出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曲线特征。本文主要结论有:1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变动的地区差异与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代表全国最高水平,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而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技术效率最低;东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则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控制变量对三种指数变动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真实效率水平,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11—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Malmquist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以测量。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最高(1. 084),西部次之(0. 704),中部最低(0. 476);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 5%,增长动力主要源自绿色技术进步,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贡献有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地区差异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均衡,呈现西、中、东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全球努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综合评价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解析其驱动因子,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持,为广西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评价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解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1)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低,研究期间总体表现为DEA无效且规模收益递减;空间差异大,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仅梧州市、北海市和钦州市一直处于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2)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波动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桂东北(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桂南(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是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3)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中,耕地有效灌溉率、农业科技是促进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单位耕地农机动力是限制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因素。结论 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时空差异大;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和甘肃省华池县不同退耕规模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小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效率改善,大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家庭成员农牧业劳动总时间、退耕规模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吉林省全面发展,提高吉林省农业生产率,提出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提升策略。根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吉林省农业全要素,计算双边相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得到吉林省当地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该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提升时需要注重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农业技术普及到农民生活生产当中,构建分区统筹规划,实施分工合作机制,促进吉林省农业发展,合理分配劳动力,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吉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为吉林省农业生产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0-2017年中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2000-2017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年均增速达到3.39%;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了2003—201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其次,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东中西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进步,而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则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等要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国范围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工业化则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1993-2016年山东省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和分解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时间维度看,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无明显阶段性特征;从空间维度看,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鲁西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鲁东和鲁中地区。为此,应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发掘农业生产潜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2—2016年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粮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各地级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服务业占比升高有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即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服务业占比提高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逐渐递增的特点;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效率途径实现,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谷物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2001—2013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谷物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谷物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水稻、小麦和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2001年以来我国谷物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增后减的态势,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变迁与经营规模;主产区谷物生产明显优于平衡区,主销区则以水稻生产为主,规模效率偏低,科技进步显著;水稻的全要素生产率较小麦和玉米相比更具有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实施农业科技政策,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粮食功能分区,制定差异化农业发展政策是提高谷物生产效率,增强国家谷物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苹果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测度了中国苹果7个主产省份2000—2014年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运用莫兰指数分析了环境全要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表明:考虑环境因素的苹果经济效率值明显低于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指标值。近年来中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河北、辽宁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不够协调,而山东、陕西、甘肃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较为协调,不同省份的苹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样本期内的时空变迁较为明显。该研究为评价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并提升其"两型农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营农场最优经营规模研究——以海南国营植胶农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场或农户效率与生产规模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学的热点,本文以海南省农垦88个国营植胶农场天然橡胶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证据,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等角度考察农场天然橡胶效率与生产规模的关系,研究发现:海南农垦国营植胶农场天然橡胶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与橡胶生产规模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胶农场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有其生产规模的最优边界;当前海南农垦国营植胶农场橡胶天然橡胶最优的生产规模是年末面积约为13000~20000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10个苹果主产省份2001—2009年苹果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HMB指数方法对苹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明确各指数的时序变动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苹果生产的HMB指数及其分解的各指数的变动原因做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HMB指数在此期间出现波动且呈总体小幅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影响最大,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减弱;规模效率低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改善苹果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09年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的GLS回归估计方法对其多元化经营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其负债水平显著正相关,并且与非国有控股的农业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的公司多元化经营会显著地提高其资产负债率。因此,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真正动机在于追求联保协同效应,降低整体经营风险,但同是多元化经营也面临内部资本市场的失效以及国有控股公司债务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分别运用SBM-ML指数模型与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并采用ESDA法探讨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 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转变为技术效率驱动再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的过程,但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效率; 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二元全局空间自相关大体呈“N”型变化,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由不平衡发展逐渐趋向平衡发展。[结论]忽视碳排放的传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建议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探索粮食绿色增产道路;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轮驱动; 不断推进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平衡发展3项措施来实现粮食生产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