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立云 《金融评论》2013,(4):101-111
本文就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储蓄的下降,并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导致投资的减少。然而在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存在混合结论。由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投资的相对影响程度不同,将引发储蓄一投资失衡,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老龄化不平衡的背景下。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由此推动资本进行跨界流动。不过,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口老龄化给一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何经济社会在储蓄量既定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分析了影响储蓄和投资的诸因素,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地全部转化为投资。新古  相似文献   

3.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期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他说“中国政府应当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管制,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内需增长并维持经济稳步发展,增加国民福利。”但显然,除了汇率视角,对中美之间出现巨额的贸易差额的原因,还应该有多角度的解析,其中,储蓄、投资视角的解读在中、美学者中的影响正在上升。  相似文献   

4.
李南  周叶红 《经济论坛》2003,(21):19-19,5
一、双缺口模型的基本原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以较高的投资水平为前提条件,从而需要有足够的国内储蓄。然而发展中国家却往往存在储蓄率低、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其国内资金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在原有的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谋求较高的投资水平,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设计的双缺口模型,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恒等条件得到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表明,如果国内储蓄不能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需要进出口贸易有一个数量相等的赤字予以平衡。一国可在不增加国内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双高",即高投资、高储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西方经济学有关投资、储蓄、经济增长、利率等相关理论,试图构建其逻辑框架,并立足我国实际,探讨我国双高现象的真实原因.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储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我国的高储蓄率归因于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相似文献   

6.
李立 《经济论坛》2010,(11):22-2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持续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投资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政府投资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本文相应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本流动性:基于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衡量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性的方法有总量规模法、储蓄—投资相关法、Edwards模型以及货币自主性检验法等四种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前三种方法测度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的流动性,并用前两种方法比较了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资本流动性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亚洲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并且在所有亚洲新兴国家中,中国的资本流动性是最低的。通过运用Kalman滤波技术对中国的资本流动性进行动态分析,并没有发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更加严格的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性产生影响的证据。实证研究发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资本流动性远低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来说,采取渐进式改革而不是激进式改革可能更为明智、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展 《经济论坛》2004,(2):18-19
金融产生以前,储蓄与投资职能是混在一起的,每个经济人要想扩大投资机会,必须先进行储蓄,储蓄的财富只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进行投资。因此,金融产生以前,储蓄转化为投资主要受到储蓄要达到一定数量的限制。金融产生以后,储蓄和投资职能便发生了质的飞跃。储蓄和投资分离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一个经济单位的投资可以大于或小于自身的储蓄。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储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保险储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曹雪琴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世界性潮流中,培育个人养老储蓄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在此过程中,如何将个人养老保险储蓄的巨额资金引入资本市场,实现它同金融体系的有机融合,这不仅关系到多元化多层次...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2年期间样本数据考察了储蓄、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协整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但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低下是制约资本形成的关键原因。进一步基于VAR系统的脉冲响应检验结果证实我国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同时投资行为具有自我积累效应。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指出如何通过形成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多元化和转化过程的竞争性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1.
追求利润是资本最根本的属性,由于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资本的收益率不同,资本必然会由收益率低的地方流向收益率高的地方。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正是对资本这一属性的深刻阐释。它是理解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1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简介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理论假定了如下的分析模型:整个“世界”由两个(或两类)国家组成。一个资本充裕,而另一个资本短缺,世界总资本量为00’,其中资本充裕国的资本量为OC,而资本短缺国的资本量为0’C(如图)。曲线AA’和BB’分别表示两个国家在不同投资水平的资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95年到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的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信贷数量的扩张,而东部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马明 《技术经济》2013,(3):64-70
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0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公共资本存量、私人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构建面板VAR模型度量公共资本存量对经济的冲击。结果表明:公共资本存量的冲击对人均私人资本存量和人均GDP都产生正向影响,但长期看该影响不具有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14.
应用现代金融组合投资理论的E—Sh风险度量方法 ,考虑在限量资本情况下进行实物组合投资 ,得出在给定未来期望收益情况下的最小风险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模型在实际投资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储蓄率很高,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却并不理想,从本质上来说,造成这种现状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需不足导致的总供给总需求失衡,此外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系统效率低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投资拉动型态势,内需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居民即期消费不足与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效率低下,这都对有效需求具有抑制作用。我国政府应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即期消费,应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金融中介机构,以提高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长期内储蓄与投资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表现为投资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原因。以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减少系统内的储蓄流失并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首先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扩大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国内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居民收入较低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二是适合居民投资的风险适中的金融产品太少.针对此作者提出几点建议对策,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劳动收入;第二,增加风险适度的投资产品,使居民得到更多的资本收益;第三,增加社会保障.本文重点研究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黄浩 《经济师》2010,(4):67-69
文章利用Panel Data的变系数模型对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敏感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经济体的就业对投资有着很大的敏感性差异;民营经济由于具有较高的投资就业弹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外商投资的就业弹性也很大;但农业、公有经济的投资存在就业挤出效应,尤其是公有经济挤出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政府要保大学生就业,就必须突破体制限制,侧重增加就业效应显著的行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例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0.
投资—储蓄相关性与资本的地区间流动能力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各省内部储蓄和投资相关性角度考察改革以来资本的地区间流动能力,从而认识改革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并检验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之初各省投资与储蓄的变化并不一致,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二者才明显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不过最近几年里这种共同趋势又趋于变弱。使用国有银行存款率和贷款率数据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控制了可能同时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外生变量之后,各省内部储蓄和投资的相关程度有所降低,然而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的几年中,二者的共同变化趋势仍然非常显著。结合中国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改革的历程,本文讨论了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