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行业间的收入差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但是这种拉大的收入差距,无论是从量上、从质上,还是从发展趋势、社会承受力上,都不是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行业间的收入差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但是这种拉大的收入差距,无论是从量上、从质上,还是从发展趋势、社会承受力上,都不是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低收入地区基本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经济发展战略、地理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使中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向东部地区大量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也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全面认识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主要问题是:总体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规范、不合理,工资外收入混乱,不合理不合法收入使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财力均等化是中央转移支付的最基本目标,是落后地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本文选取了尽量能反映区域特点的13个指标,对我国的省级行政辖区做了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划分,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变异系数指标对比了中央转移支付对三大区域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结论显示,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均等化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其间的财力差距反而被不断拉大。欠发达地区受中央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导向不清和欠发达地区畸形依赖专项转移支付有关。  相似文献   

6.
1978-2008年间,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基本处于一种拉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所引起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中,影响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制度所造成的地方财力的差异,二是有限平衡发展战略实施所造成的地方财力的有限平衡,三是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四是地区间开放度的差异.利用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证明,在长期里,上述第三和第四个因素显著地拉大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而第一和第二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显著地缩小了地区间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央与民族地区的财政关系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共性,但因事权与责任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受自然、历史、文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差距逐渐拉大,因此,为了促进财力均等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对民族地区在财政体制和政策上应考虑其特殊性而予以倾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中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严肃强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都还在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得过大,将导致贫富悬殊,导致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0.
刘淑清 《经济师》2011,(9):204-205
近几年,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这无疑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则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一个科学的财政体制应该兼顾激励与公平。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地区间财力差距反而拉大了。本文通过对分税制激励效应与均衡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分税制是激励有余而均衡不足,并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本文拟针对长治市的具体情况,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凤伟 《技术经济》2008,27(10):79-85
利用1994—2005年甘肃省的县级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甘肃省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甘肃省县级财力的相对差距,但是却扩大了县级财力的绝对差距;维持地方政府运转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主要目标,而缩小地区间财力绝对差距的目标未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1999—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就FDI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DI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会进一步拉大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东部各省份FDI对区域内发展差距的影响不明显,而中西部地区FDI会拉大区域内发展差距。三大区域内部各相邻省份之间的FDI空间溢出效果并不显著,在研究时需要区别对待。建议制定差异化的FDI区域引资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FDI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因此而致富的同时,也确实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我们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会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产生“马太效应”,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和东中西部实际GDP的增长率为变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东中西三地区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冲击的响应没有显著区别,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在保持总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辅以适宜的区域政策,能使收入差距得以缩小,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相似文献   

17.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趋于增强,但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从区域角度看,应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之后,由市场决定的“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逐步形成,再加上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迅速打破了个人收入的平均主义,使整个社会祥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的方向发展。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也在滋生蔓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社会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于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必须积极研究和制定防范办法。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兰花 《经济师》2002,(12):205-2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使我国居民拥有的财产迅速增加 ,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日益成熟。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应在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基础上 ,尽快开征遗产税 ,以调节过高收入 ,防止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 ,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采用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普查数据计算了31个省市的劳动集中度,并以此解释产业空间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文章发现:(1)人力资本集中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2)各省市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并有可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