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回顾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成就与挑战并存。本文认为,构建"合作主义模式"下的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是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曹永红 《经济论坛》2011,(12):136-139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方式主要以非制度化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直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如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分析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入手,对现存的三种养老保障模式即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德国、加拿大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外比较成功的养老保障模式可以分为: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模式、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和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探讨国外养老金筹集模式的历史沿革,通过不同的养老金筹集模式分析比较,中国宜采用投保资助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在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上,应坚持多方筹资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探讨西方工业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之时,找出其渐趋一致的特性,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建立分群、渐进、统筹、广利用资源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提议。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根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方式以及保障的性质划分,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可归为: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实行个人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下社会福利的内容和保障原则,对其财政资金支持需求进行预测,并估算我国在各个阶段的财政供给能力。结论表明:我国GDP在今后40年中要保持4%-8%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要确保达到21%-27%,才能满足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所需资金。最后,提出加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下社会福利资金筹集的建议: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会福利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陈娟 《生产力研究》2013,(11):75-78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着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转型,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实现有效治理,妥善化解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政府;是由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及透明政府等四个构成要素共同支撑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的转变需要:在城市定位与功能上。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变;在经济基础与结构上,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发展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与政策上,实现由重取轻予向适度援助的转变;在主体意识与行为上,实现由工矿社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善协调机制,整合发展规划;实施财政援助,重建转移支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经营;挖掘产业文化要素。构建特色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磊 《生产力研究》2012,(10):246-249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福利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并行的民生视角得到彰显,我国的社会福利研究轨迹正从社会问题取向的社会福利建设向需求满足的社会福利建设转移,福利需求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文章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福利需求与满足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从福利需求的内涵、特征、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以及福利需求的满足等层面对其进行综述,旨在为基于福利需求视角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以就业保险替代失业保险,超越了传统的单纯失业给付做法,被认为是失业保险制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转折点。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供求两方面的压力,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保障功能成为改革焦点。加拿大从失业保险转向就业保险的制度变革,启示我们反思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位与设计:未来失业保险制度最终目的要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机会;要整合失业给付、职业训练、就业服务和就业稳定措施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产能过剩与基础薄弱的双重约束,创新驱动资源型企业转型势在必行。资源型企业是否有意愿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制度环境。以2012—2016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直接影响及其交互作用。运用Stata13.1实证回归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均能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但对跨行业边界转型的影响不显著;制度环境与开放式创新的交互作用能促进资源型企业行业内转型,同样对跨行业边界转型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促进资源型企业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从而成功实现行业内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如何建立饭店绿色管理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饭店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饭店的经营管理中,是着眼于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了保证绿色管理在饭店管理中得到有效推广,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本文从分析饭店绿色管理的内涵出发t对如何建立饭店绿色管理的保障体系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相比较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言,中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学者们对于我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持有不同意见。通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需求面进行供给面经济学分析,可以证明中国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民生的概念在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自国家起源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经济的规律,是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是改善民生的目的,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4.
郑鹏  吕雨婷 《海洋经济》2020,10(1):43-48
在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综合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等因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海洋 GDP核算实例研究,将资源损耗价值、环境污染损失、生态效益价值、社会牺牲成本纳入绿色海洋 GDP核算中。通过阐述绿色海洋 GDP核算的内涵和方法,分析绿色核算在海洋经济核算中实施的可行性,对前期绿色海洋 GDP核算指标进行修正,并提出开展绿色海洋 GDP核算的保障措施,力求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面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的社会风险。一直以来.我国应对农村居民在养老方面遇到的风险,主要采取的是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保障方式显示出在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不充分性.因而就需要一种新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构建一种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非均衡的.依靠个人、家庭、政府和市场多管齐下的风险防范机制来化解个人在养老方面所遇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孙军  顾朝林 《经济地理》2003,23(6):747-751
通常人们在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或趋同的成因时,一般都认为各地在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没有真正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相互间盲目攀比,人有我也有。事实上,一个重要的问题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的作用,尽管这种体系很脆弱,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或许多企业的一个有效保护措施。在市场经济规则有效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是通过“契约”关系来实现的。由于契约制度在我国发育不良,全社会契约制度和观念的缺失,难以实现真正的跨地区产业协作,加上以行政区经济为特征的各地决策者盲目追求政绩,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就很自然了。文章指出产权主体不明是造成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契约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2002-2006年间立案的20个对华特别保障措施案例,利用6位税则号涉案产品的年度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考察了对华实施特别保障措施过程中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和大小,发现特别保障措施不仅导致了指控国从中国的涉案产品进口减少,而且促使从非指控国同类产品的进口增加,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旅游业应发挥"保增长、扩内容、调结构、惠民生"功能,实现包容性增长。关注国民福利的改善和提升,实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经济与管理》2009,23(11):19-22,63
最低工资制度是否有效一直是学术界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在微观层面缓解了劳资双方矛盾,保护了劳动者权益,对宏观经济层面也有正效应。针对当前的制度因素,应从立法、加强监管、加大财政支出等方面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把企业社会责任拓展到了组织社会责任,涉及了人权、劳工权益、国际行为准则、政府治理、国际公约及协定等敏感问题,被认为会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组织产生负面影响,乃至遭遇风险。论文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ISO 26000风险的策略,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系统风险消减策略和治理、经济、技术、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组织能力建设策略。主要结论是:要求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促进组织效益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良具有积极意义。组织应该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与发展阶段,采取上述社会责任应对策略,有效地应对及避免ISO 26000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