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中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只不过是在重复马克思对萨伊定律方法论的批判。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追究凯恩斯是否对马克思的抄袭,而单就否定萨伊定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马克思批判了萨伊定律,而凯恩斯就没有批判萨伊定律。但是,凯恩斯承袭了斯密教条,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总量关系。凯恩斯将一条曲线辩护性地描述为独立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杜撰了三大心理规律用以说明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凯恩斯既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病因,也没有理性地开出救治资本主义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法国古典经济学家主要代表让.巴蒂斯特.萨伊对产权问题的论述,进而探讨现代产权理论以前(即1937年科斯前)所蕴涵的尚未被挖掘出来的产权思想。通过翔实考察表明,萨伊在200年前的著作中首次列出专门章节分析财产所有权问题,并将产权问题引入到生产领域。事实上,在与萨伊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中,极为重视财产权利的研究并将其认识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的,不是别人,这就是创造了"萨伊定律"的让.巴蒂斯特.萨伊。  相似文献   

3.
在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一评》中(见本刊1983年第2期),我们指出:西方宏观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于以否定资本主义特征的方法来论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不仅在理论上早已被马克思证明为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不能解决目前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困难的滞胀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对该书的宏观理论部分应持基本上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中,西斯蒙第和凯恩斯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批判了萨伊定律,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他们所倡导的需求不足论,存在许多相近之处又各具特色。对二者危机思想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揭示古典经济学中危机理论发展演进的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加深对当代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只有在社会主义这一语境中,才能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义,否则就会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陷入新自由主义和萨伊定律的泥坑不能自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通过它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中等收入陷阱"或"福利国家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中等收入条件下的两极分化陷阱,"福利国家陷阱"的本质是消费社会陷阱,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两极分化陷阱和消费社会陷阱,只有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推向更高阶段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新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对经济危机失去解释力。这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急需发展,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从凯恩斯的就业、财政政策和消费函数理论分析国家承担福利责任的必要性。通过我国实行免收农业税、农电下乡和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的政策,阐述其对我国实行国家福利责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化与争论,从否认普遍危机的萨伊定律到指出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的西斯蒙第,再到因提出有效需求而承认危机的马尔萨斯与凯恩斯,对危机问题的相关论述均未能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定框架。相比之下,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不仅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而且为深刻解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充分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鱼目混珠的“整体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津不承认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所谓的整体劳动价值论,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不仅不值得价值的生产,也不懂得使用价值的生产。钱津的价值理论来自萨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他的所谓理论创新不过是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重新进行了包装。  相似文献   

10.
<正> 凯恩斯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者起家,转而以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与此相应,他由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全面转向倡导政府干预。在其后半生中,他的三部主要专著——《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这三部著作是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所描述的三个阶段,现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PPP模式由于其在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和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理应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PPP在我国的推广仍然阻力重重,并通过"落地"困难的表征予以具体体现。该文从法律、机制、组织、宣传、保障等多个方面分析了PPP项目"落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袁东 《商周刊》2012,(15):21-21
生产最终是为了消费。消费不会单独产生,更不会单独持续存在,消费更多从生产中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生产是最为根本的。“供给自动产生需求”的萨伊定律,  相似文献   

13.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应提倡“5S”消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给出"自然力"定义的是让·巴蒂斯特·萨伊.他认为:自然力是指自然赐予的、非人工的,却在生产中能够与劳动、资本协力的东西,如土壤、风、太阳、无生物、磁力、钢的弹力、大气的重力、热的自然发火性能等等[1]73.  相似文献   

15.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是指供需一致时的需求,他反对萨伊等人所主张的"供给能自动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并且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由此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同时,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两者各自还提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7)
如何在农业经济运行中推进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增收措施,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解析。因为以萨伊定律为逻辑背景、局部均衡视角架构的供需弹性理论存在缺失,所以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价格机制紧密结合。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在农业丰收与灾荒年份,政府必须区分不同农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对其实施动态的价格监管与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追溯了供给侧管理理论的两个古典经济学源头,一个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另一个是萨伊的萨伊定律。回顾并分析了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及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弊端。运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探讨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石,并参照美国实施供给侧管理的具体措施,重点分析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对供给侧管理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在对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国情来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标明确地向市场经济转型,迄今已走过20年历程。人们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也在逐步深化。近日,阅读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相关著作,又发现解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新视角"。笔者今借《现代财经》一角——"天财观点",就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也显示了"中国模式"的成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上彻底破产,也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统治地位破产。而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备受瞩目。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规模和范围,深刻认识危机的资本主义性质,对正确应对"中国模式"可能面对的任务和挑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滞胀"问题,供给经济学派兴起。供给学派复活了古代的萨伊定律。整个供给学派按观点又可分为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孟德尔、阿瑟·拉弗、万尼斯基、诺尔曼·图尔和保罗·罗伯茨为代表的激进派供给经济学,和以M·费尔德斯坦(M.Feldstein)为代表的温和派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为里根所采纳,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美国的滞胀问题,但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财政赤字增加等负面影响。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出现的"四降一升"的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不能与西方的供给经济学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