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凤发 《老区建设》2006,(11):24-26
10月初,记者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湖南汝城,宜章、蓝山、道县、通道和广西兴安等县进行了走访。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听着当年战斗的故事,再看一看沿途今天红火的经济发展,真是令人感慨万千。近年来,长征沿途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块红军战士抛洒热血的土地没有让英  相似文献   

2.
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新事新办,敢于创新,新事新办.就是立场不变、方法全新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妇之中,胡耀邦和夫人李昭感情的融洽、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相似文献   

4.
章立凡 《发展》2012,(7):41-45
1989年4月15日,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的中午,我听到消息说:“耀邦今天上午去世了!”第一个反应是不信。给朋友打电话,大家重复着惊愕、怀疑与悲恸,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北京时间晚七点整,耀邦的黑白照片出现在“新闻联播”上,残酷的消息被证实了。  相似文献   

5.
杨成武素以忠勇、智慧闻名,他与杨勇、杨得志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杨)羊开泰”,被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称为“白袍小将”。他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多次创造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作为“常胜将军”,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众所周知的开国将领。  相似文献   

6.
《长征史诗》是国内第一部"真正以史诗体裁来写长征的作品",全面展现了红军长征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部作品无论是在体裁形式,还是表现手法方面都具有开拓性的贡献,特别是蕴涵其中的时代精神,更值得我们挖掘、领会和汲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说:“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记者怀着朝圣的虔诚心情,来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吴起县。站在毛泽东当年指挥“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山上,漫步在高楼突起的吴起街头,历史的风云不禁在心头激荡……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吴起时,吴起还是保安县(今志丹县)辖下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长征,是荡气回肠的革命豪歌,是彪炳史册的红色经典,也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革命精神的最典型事件。今天,在中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王新兰生于1924年6月,9岁随姐姐一起参加红军。1935年春天,不足11岁的她踏上了长征路。那段艰辛历程犹如一道深深的烙印,在她的记忆中历久弥新;而这记忆,也让人们看到一个孩子眼中的长征是什么样子——[编按]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一位91岁高龄的老红军从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南踏上征途,历时5个多月再次走完了长征路,成为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这位老红军名叫刘国保[编按]  相似文献   

12.
13.
不朽的丰碑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长征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作品《清平乐·六盘山》,铿锵有力地表现了革命者不怕艰辛、誓擒顽敌的雄伟气魄,既回顾了两万五千里征途的艰难险阻,又包含着万丈革命豪情和坚决与反动政权斗争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当代陕西》2006,(9):47-49
一部长征的历史,是一部险象环生的历史。 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恶劣自然环境的生死威胁,正确与错误路线的较量,团结与分裂的斗争……红军一次次陷入死亡的边缘,又一次次在绝境中重生。  相似文献   

15.
1934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一份绝密情报送到瑞金,促使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机,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  相似文献   

16.
唐崇华  林毅 《中国报道》2007,(3):106-108
“人才风险投资”这个名词有些“另类”,起码在当今中国社会,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系统,包括绝大多数“投资人”或“投资机构”都还没有开始尝试做这样的事情。提出这个概念的杨勇在他的博客上写道,“我大学的专业是金融数学,毕业论文写的是‘人才风险投资基金’,没有想到这篇论文主导了我这些年的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才风险投资?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采访了华人英才网的CEO杨勇先生。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兵不血刃"地突破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是因为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让道,至今仍有很多人不解其中之谜。  相似文献   

18.
雷珍 《西部大开发》2006,(11):43-46
7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红军长征的胜利终点陕北进行艰苦采访后,完成了一部有名的《西行漫记》。在书中,斯诺用很大篇幅,生动地介绍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主要创始人刘志丹如何从一位地主儿子投身革命、创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直至牺牲的故事。他写道:“在保安(今陕西志丹县)我遇到了他的遗孀和孩子,一个漂亮的6岁小女孩。红军为她特制了一套军服;她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红星,那里人人喜欢她;她像个小元帅,深为自己有一个‘土匪’父亲而骄傲。”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刘志丹将军牺牲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当年被斯诺称为“小元帅”的将军之女刘力贞老人家中,听她讲述了许多刘志丹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在这次艰难的行军过程中每位红军战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男红军战士相比女红军战士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尽管长征路途是异常艰辛的,但是其中很多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谱写出一幕幕夫唱妇随的恩爱瞬间。  相似文献   

20.
由朱笠夫编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是迄今发现记述红军长征事迹单行本著作中最早的一个版本,其实物已是孤品。此书目前在红色收藏大家程宸手中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