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西方国家,区域性中心城镇主要指中等规模的城市,即人口规模在1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欧盟认为,区域性中心城镇(或中等城市)具有既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又可避免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在环境和经济社会方面过度膨胀的特点。在大城  相似文献   

2.
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全球城市化的调整推进,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大城市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中取得支配性的地位是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世界大城市化规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中期阶段,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以更高速度增长的大城市化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市化中、后期这一规律不再发挥作用,中小城市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有生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就全世界而言,大城市人口比重将于2019年停止增长,特大城市人口比重则于2046年停止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衰落。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在区域化规律的作用下,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被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所扩散的辐射力带动,形成连绵发展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首先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用三个指标来度量:一个是城市集中度,全省城市人口中最大城市所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大城市人口比重,即省内1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省城市人口的比重,三是最大城市人均GDP。通过引进交叉项、利用两步回归分析(工具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如何城镇化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如何城镇化都影响经济增长。如何城镇化对经济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最大城市经济发展和大城市人口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间接影响表现在城市集中度通过城镇化率影响经济增长。最后提出从城镇化率和如何城镇化两个方面着手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大城市包含着两个概念,即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从量上来讲,按照我国的城市规模分类标准《城市规划法》所明确的定义: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100万人的城市。同时,还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如工业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中型城市的概念中国城市规摸主要指城市人口规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划分为四组: (1)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在实际经济统计分析中,又划分为100~200万人口和200万人口以上两个规模组);(2)50~100万人口为大城市;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城市建设以“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指导方针。笔者却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采取“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的发展大中等城市;因地制宜在东部地区严格控制小城市用地规模,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走与世界相同的城市化道路。  一、不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而是“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有重点地积极发展大城市”  1土地资源匮乏和“大城市”病不应是限制大城市发展的理由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大城市论”一直在我国城市化指导思…  相似文献   

10.
论大城市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指出 ,大城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我国大城市还将继续增加和扩大。因此 ,对待大城市的发展 ,应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和采取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2014,(9):F0002-F0002
2014年8月8日至9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区域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城建大学召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李援朝,原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张博颖,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明浩,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梁本凡,副秘书长汤铭潭、刘文俭、董鹰、张亨明、陈世嘉,天津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施航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钢出席。  相似文献   

12.
阎金明 《经济界》2004,(6):80-84
一、国内外带状经济区的发展及特点 1.国内外带状经济区的发展 经济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相邻或相近的大城市的支撑,因而由大城市之间的连结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房地产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打击房地产投机,影响的主要是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因为只有那些大城市的交易活动中,才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投机活动,而且是针对房地产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发展主要依靠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和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接下来的城市化必然是以中小城市的发展为主要空间、主要领域和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1月24日至30日,“全国大城市人口问题和对策讨论会”在成都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成都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发起的。来自全国25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代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15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领导小组就我国城市发展总方针、控制大城市市区口人规模、大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城市暂住流动人口等四个主要问题,组织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总方针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城市发展内在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规律和机制。规律是大城市发展中普遍、反复出现的现象。机制是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原因。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蕴藏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传统中。一、政治体制与大城市发展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说,国家通过有计划的市场机制及其作用,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因此,政治中心城市必然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在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在城市学界已争论多年了,其中城市化和大城市的规模是争论的焦点、它不仅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城市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国家建设必须依靠大城市作用的发挥,大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感受到大城市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重要性、本文不打算累赘以往争论的观点,只想借“城市现代化问题讨论”之隙,对大城市问题与建设现代化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移樽就教、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目前有城市36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2个,城市人口17547万,如果到200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4亿,仅接近目前世界平均的40%城市化水平。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新增加的2亿多城市人口必将大部分流向中小城市。而小城市因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原因,接收有限,势必促使中等城市发展。中等城市和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的发展,即可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又可弥补小城市的不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易于实现。这首先是因为,中等城市分布面广,多数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有相当的规模和设施,利于大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进行工业、技术、智力转移和人员流  相似文献   

19.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分析和总结了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指出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规律 ,我国应避免走外国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弯路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城市的迅速成长,包括大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同样显示了这一明显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对我国大城市增长机制的分析,具有广泛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意义。一、中国大城市正在迅速成长在我国,按照城市市区常住的非农业人口分类,把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为大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