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国外学者关于电子货币发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观点,指出电子货币将减少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这就势必削弱以货币供给量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的效果,甚至可能使其失去作用。但实际上,只要央行将调控重点转移到利率上来,货币政策仍可以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本文分析和证明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中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货币漏损率和超额准备率的下降,可以提高货币乘数,但长期中货币数量调控的效果也会下降,所以我们也应尽早做好向利率调控转轨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用的情况入手,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是灵敏有效的。继而分析了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诸种障碍。最后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两大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接着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梳理和归纳,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动因,以及如何发挥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良性作用,最终推断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动因是:数量型货币政策逐渐失效,利率传导机制逐渐完善以及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后,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应确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改革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关注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6.
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受2013年6月美联储表态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行为及其预期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地动荡,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步伐却并未由此止步.这不仅会作用于美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同时也必将会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遭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性风险.文章就当前美联储退出QE预期及步伐加速的背景下,分析了美联储退出QE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从实体经济传导和金融市场传导层面探讨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认为美联储退出QE对我国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并最终提出了以“保持稳定”为目标的防范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建筑行业及其产业链为例,研究疫情防控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复苏的传导机制及政策效果。(1)为捕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信息,本文采用LDA模型对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中26568篇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新闻建模,首次构建了中国疫情防控政策指数;(2)选择复杂网络因果模型对CSMAR数据库中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1743家上市公司进行传导机制分析,准确识别出疫情防控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影响途径与作用力度。研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疫情防控政策有效阻止了新冠病毒传播,通过货币政策的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对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业是正向因果影响而对房屋建筑业和建筑安装业是负向因果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策调控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域和产业效应,运用1978—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很强,主要表现为对第三产业的效应,而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效应有待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中部地区的产业调整效应很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西部地区对第二产业的效应较弱,而对第三产业的效应较强;三个区域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效应,都表现得不甚理想。据此,本文给出了实证结果的制度致因,并进一步从探索区域性差异化的货币政策、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构建开发性金融与财政的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作用渠道是否不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SVAR模型,同时纳入两国宏观经济金融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两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地,本文充分考虑两国贸易结构、资本管制程度和金融市场摩擦程度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探讨非对称性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中国货币政策的贸易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即中国提高利率后,国内经济活动收缩,投资和产出下降,进而导致中国从美国的投资品进口下降,使得美国的产出下降;而美国货币政策的金融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即美国提高利率后,资本流出中国,进而导致中国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净值下降,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企业外部融资风险溢价进一步上升,从而加剧中国产出下滑。在当前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旨在厘清两国货币政策的跨国传导机制,为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去杠杆政策下, 不同行业的信贷资金风险因生产要素、 行业规模差异表现出异质性, 研究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性可以为分行业差异化去杠杆提供依据。 本文构建TVP-SV-FA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工具对制造业不同要素密集型次级行业的动态传导效应和非对称效应, 发现:(1)货币供给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性较明显, 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拉动效应, 对其他要素密集型行业的调节效果不符合预期;(2)利率政策具有动态传导效应, 紧缩性利率政策于2008年由正转负, 扩张性利率政策具有周期非对称性。 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时变效应存在差异;(3)相比货币供给, 利率政策的作用力度较小, 体现出微调的特征; 相比紧缩性政策, 扩张性政策效应更加持久。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要致力于其经济的发展,就要有一个适合其国情的经济政策,在其所有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举足轻重,它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走势。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连续6次下调利率,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这种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货币政策的实施也面临诸多障碍。为此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制约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因素,选择有效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工具的选择(一)适度弹性的货币政策将是我国的长期选择。按运行方式的不同,货币政策可分为规则…  相似文献   

13.
系统回顾了股价与通胀、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对股价与通胀之间的费雪效应是否存在以及股价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均存在分歧,但研究视角、研究深度和实证检验方法趋于丰富。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银行针对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及房地产投机现象,多次运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本文运用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并结合相关理论模型和统计数据,对1991~2010年期间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理论模型与实际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变动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从货币供需变动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中国2005年一季度到2013年四季度最新数据,结合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新动向,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 )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和价格型)对中国不同区域(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使用可能带来的差异进行了经验检验与测度。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带产出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冲击响应的敏感度按东中西递减;中部经济带价格相对东西部经济带对价格型工具利率更为敏感,三大经济带价格对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冲击的响应的差异不明显;汇率工具在各经济带间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敏感度和强度随东中西递减。最后文章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柏 《工业技术经济》2008,27(3):153-155
宏观经济框架下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颇受关注.本文通过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检验了利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状态的概率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根据现实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内生属性.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货币供给量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和完善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调节机制才是实施有效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潇 《工程经济》2022,(4):28-36
随着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逐年升高。宏观经济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稳定市场秩序,调节资源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性在逐渐下降。本文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能否影响货币政策正常发挥作用,通过回归分析判断不同政策不确定性区间货币政策对于物价和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货币政策对于产出的调节作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依据该理论,中国政府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故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自1990年新西兰率先实行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构建思路等,认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可靠性变差的条件下,加强货币政策各层面的透明度建设,强化央行责任,积极推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是一种可能的理性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工业增长、信贷供求和货币政策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不能及时对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做出调整,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还产生了诸如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对货币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提取各阶段的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信息。本文利用非均衡计量模型这一理论工具得出,我国信贷市场中确实存在着贷款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近年来贷款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并且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出需求的状态,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约束更加强化了这一非均衡状态,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调整除了考虑通胀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否则政策调整的目标将脱离实体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