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永年 《中国市场》2009,(50):50-51
在G20召开以前,美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均衡增长框架,当时中国就非常反对这个框架,认为这是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文件。我也觉得这的确是美国想推卸这次金融危机的责任、搞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理论借口,但是我觉得里面也包含着几分道理。全球化确实是对各个国家都有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振兴民族品牌意识的加强,国人对于民族品牌的关注日益增强。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名牌队伍的日益壮大,而民族名牌的发展又离不开国家对于这些品牌的扶持,离不开公众对于民族经济的支持和民族品牌意识的觉醒。以北京市为例,1997年3月北京市公布了138种本市的名牌产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赞赏的人认为这对于北京乃至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反对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短见的狭隘保护,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将无法适应真正的竞争。然而无论人们是持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相  相似文献   

3.
《财经界》1997,(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振兴民族品牌意识的加强,国人对于民族品牌的关注日益增强。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名牌队伍的日益壮大,而民族名牌的发展又离不开国家对于这些品牌的扶持,离不开公众对于民族经济的支持和民族品牌意识的觉醒。以北京市为例,1997年3月北京市公布了138种本市的名牌产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赞赏的人认为这对于北京乃至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反对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短见的狭隘保护,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将无法适应真正的竞争。然而无论人们是持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相  相似文献   

4.
难逾越的障碍--日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战略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是一直徘徊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的世界三个主要国家。东盟国家虽在自行发展,然仅能制定次区域自贸区行动计划。所以,东亚区域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整体性合作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强烈反对,日本不敢违背美国意愿;二是日本国内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无力顾及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在美国国内出现了新一轮的美国衰退论,争论还很激烈。有人认为美国的衰退是一种必然现象,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都面临着由强盛到衰落的过程;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而且认为美国目前面临的只是一个暂时的经济困境。实际上所有关注美国衰退问题的美国专家,并不是真正认为美国在衰退,而是担心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50年,拉美地区主要侧重与美国展开贸易往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中国这一强大的市场。波多黎各在以美国方式进行商业活动,但是内心属于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都认为安然事件在英国不可能发生,因为英国的法律条文要比美国严格,强大的多。那么,在中国会不会发生呢  相似文献   

8.
华赞 《上海商业》2003,(9):22-24
我是一个在中国居住了15年的波斯裔美国人,我的足迹遍及全球四十多个国家。今年,我有幸在三月和四月间两次造访塔吉克斯坦,每次历时约一周时间。在此,我愿将我亲眼目睹的塔吉克斯坦国家的发展,经济前景、市场潜力和国际化的进程,塔吉克斯坦为国际投资者、经贸商、发展商提供的发展商机,以及本人对这个国家的美好印象和记忆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9.
马欢 《大经贸》2009,(11):36-38
"同美国和日本一样,中国已经是所有亚洲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亚洲势力均衡已改变,全体经济格局也已改变。在地区安全问题上,新加坡与美国拥有共同的利益,同时和中国也是长期以来保持友好关系。我认为,就像新加坡这样,同时和中美两国分别保持友好关系的亚洲国家,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已没有哪个国家敢确定自己能远离美国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就连对美国的救市计划持质疑态度的欧盟,现在也不得不启动救市计划。08年10月28日,在已经获得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前提下,因内A股跌破1700点,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和强大的外汇储备曾让中国大陆被认为是最牢不可破的堡垒,现在,这个堡垒已经处在一场风暴的前夜。事实上,中国经济融入全国的深度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料,实体经济所受到的冲击可能迅速蔓延。中国汽车人,也许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些,因为这场金融危机也许正在改变09年甚至更远的将来的行业命运。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中国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年均经济增长8—10%的成就。中国领导人根据过去的发展经验,制定了较高的、可行的经济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比西欧、美国过去的速度都高,这些国家在一个世纪里GDP的增长速度接近3—4%。二战以后,法国和德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5%。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发展速度。中国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结构转变导致增长速度的提高。中国各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  相似文献   

12.
下一任美国总统要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应对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有一种论点认为中国是一股威胁力量,必须予以打击或遏制。而其他人则指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经济发展是一种机遇,美国的政府应该通过接触与合作的方式利用这一崛起的力量。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相信合作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3.
《浙商》2008,(5):31-31
美国目前出现的经济问题可以说是“积劳成疾”,并在次贷危机中全面爆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商人都认为,美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会出现经济分化,世界众多国家对于日用品的旺盛需求,及其越来越独立于美国资金而发展的态势,已向人们显示,这个世界缺了美国照样能运转。印度贸易大臣卡梅尔,纳思说:“我们的经济增长不是由出口带动的,  相似文献   

14.
2010,大断裂     
宁南 《商务周刊》2010,(24):58-66
“未来的中国威胁最令人头痛的一点是,中国将比20世纪美国面临的任何一个潜在霸权国都更强大、更危险……富强的中国不会是维护现状的大国,而会是决心获取地区霸权的雄心勃勃的国家……美国将在这一地区保留军事力量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15.
二、劳工标准———WTO的世纪焦点1、把政治、社会问题与经济、贸易挂钩,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年来一贯立场。早在冷战时期,西方就把经济、贸易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在制定WTO多边贸易规则的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再提出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挂钩的主张,发展中国家也总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就一再提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应加上国家经济贸易政策、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新议题。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WTO),从1996年的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到1999年的西雅图会议,劳工标准一直成为困扰WTO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此也分化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方是坚持劳工标准的美欧为主的发达国家,另一方是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主的持反对意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对把劳工标准列入WTO议题,但以往中国仅是观察员身份,在WTO正式活动中很难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加入WTO后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2、发达国家认为,劳工标准与贸易利益密切相关。其代表性观点就是:由于各国工人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安全条件、劳动环境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劳工标准低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有相对的“不平等的”优势,劳工标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自1776年从英国独立出来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在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实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国和其他任何国家。美国经济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长期保持稳定增长,低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率,较大贸易逆差以及较高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MBA教育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也就导致了全国90多家商学院之间的激烈竞争。然而根据我的了解,全国各大商学院的院长们都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数量众多的国内企业和进入国内的跨国企业对于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中国MBA教育具有广淘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自1987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95号——现金流量表(SFAS NO.95)发布以来,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使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现金流量表准则时,竞相模仿与学习SFAS NO.95,使之俨然成为范本。的确,美国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我  相似文献   

19.
之一变革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是经常性的一种活动,应在危机没有发生时就主动进行变革,不断提高竞争力。当一个企业真正发生危机时再作变革,往往为时已晚。之二速度革命将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在90年代初之前,日本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大,无论是钢铁汽车制造,还是化工家用电子可以说都超过了美国。当时为什么日本能够超过美国呢?主要是靠一种工作精神,工作付出的代价比美国人大得多。我去美国欧洲参观和去日本韩国的企业参观,感觉是截然不一样的,日本的企业员工是站着干活,大部分电子厂装配线上,员工都站着干。我说你们为…  相似文献   

20.
下半年以来,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及主要媒体纷纷发表章,反对少数国家强迫人民币升值的不合理要求。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早日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