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要求江苏在"四化同步"发展上带好头、领好向,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是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力培育以职业农民为主要力量的各类经营主体,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成为农业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解决农民问题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要求。当前,我国农民总体上呈现"少、高、老"的特征,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占比严重不足,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艰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农民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为根本,我们可以从保障平等权益、提高本质力量、塑造价值观和锻炼治理能力四个方面规划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了矛盾态度在"两减"行为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以解释在农业生产中农户对"两减"政策表现出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矛盾态度在利己价值观与"两减"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但是在生态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市场价格预测、群体认同正向调节生态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的关系,群体认同负向调节利己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权益的缺失与保障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涛 《农村经济》2008,(5):91-93
文章认为农民权益的缺失主要表现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现实中的农民权<公民权,集中表现为农民的财产权和发展权,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民权益"的科学内涵;今后保护农民权益的总路径是彻底扭转农民"得<失"的状况,基本路径是"不取",根本路径是"多予".  相似文献   

5.
<正>"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只有让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为‘三农’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司长刘英杰亲自给学员讲授"农民精神养成"课程,生动励志、激人奋进的内容令学员们耳目一新,纷纷给授课老师打出了最高分。近几年,农业部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是比较充分的,但对农民职业素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还比较欠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就是要补上这个短板,不仅教农民生产经营,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在构建了具有内部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农民消费行为计量模型基础上,本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对农民消费行为的时期演化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动不仅在整体上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而且还表现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过度敏感性和习惯形成效应都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阶段性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特别是在2004年前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压抑"和"消费释放"这一两极分化现象,而习惯形成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先缓慢降低之后又快速扩大的趋势;同一类消费在不同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和不同类消费在同一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都存在显著差异,各项消费同样存在从"压抑"向"释放"的转变趋势。本文研究的启示在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已经到了最佳时期。必须增强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准确性,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进一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7.
农民社会保障供给模式不同于城市的社会保障供给模式。农民社会保障供给体系中国家的正式制度供给和基于农民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互助互惠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的保障资源供给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多元主体。这三方主体中,国家责任是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主导,农村社区保障是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基础,"乡土互助圈"是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必要补充,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基层干部的组织动员是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连结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追根溯源又是农民利益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快慢的问题.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必须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职业的转化、身份的转变,还是其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既受到各种政策、制度的制约,也受到自身在大众文化环境下自主选择的局限,表现出冲突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前一时期,随着农村指令性种植计划的逐步取消,一些地方出现了让农民"哪样赚钱种哪样","爱种什么种什么"的做法,这种做法对长期受计划种植束缚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观念更新及生产力的解放。但是,刚刚步入市场经济大门的农民,由于分散经营、信息不灵的困难难以掌握"哪样赚钱",也说不清到底"爱种什么"。一些地方的农副产品因不适销对路或市场上供大于求,出现卖难的问题;有的产品因质量不优、价值不高.最终受到市场规律惩罚从一定意义上说,让农民"爱种什么种什么"的做法是对农民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必须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农民按照规划目标及市场规律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在加强市场引导的同时继续强化计划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使规划的制订及  相似文献   

11.
<正>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提出的"豁出去"、"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是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豁出去"表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舍去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证方法证明农民的发展能力与3个空间的关系为:随着农民认知空间的扩大,首先产生行动上的冲动,进而是行动空间的扩大;而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便会在其认知的基础上,引发更深层次上的思考,使其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并作用于认知空间。农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3个空间同步协调持续扩大的结果,正是3个空间的扩大对农民发展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空间拓展是农民发展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和一种途径,同时更是一种目的。农民发展能力不仅存在于农民的认知空间,通过学习能力表达和学习过程来实现,同时取决于思维空间的活跃程度。因此,农民发展能力的建设存在2种途径:一种是农民先开启行动空间,通过学习过程导致认知空间和思维空间的变化,最后再作用于行动空间,这一过程伴随着农民发展能力的提升(由"行"到"知");另一种是通过外力作用于农民的认知空间,直接带动认知空间的扩大并作出决策,最终使行动空间也发生变化,接下来重复第1种情况,最终完成这一循环的农民能力也得到提升(由"知"到"行")。在实践中,上述2种情况在不同的农民身上表现不同;大多数农民属于第1种情况,其发展能力多是通过实践获得;而现阶段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科技下乡与农村科普活动属于第2种情况,以主动拓展农民思维空间的方式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内涵 当前,我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和农民教育培训问题.从2004年以来连续发出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次都锁定"三农"问题,并把农民教育培训、农村职业教育摆到优先发展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制度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现实选择,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想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二元土地制度,表现在产权形式上,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之分;在农地的交易方式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只能被政府征收。  相似文献   

15.
农地权属似乎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但基于7省567个样本农民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职业、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区域的农民,对农村土地权属的认知均表现出强烈的"非集体化"倾向以及高度"国家化"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农民这种与法律规定相悖的"非集体化"认知对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土地征收等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不同认知方式的农民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工作者必须尊重农民这一基于实践观察而确立的现实认知。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记者李锦华)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评选结果在京揭晓。1月17日,揭晓仪式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举行。获此项殊荣的10位农民分别是:把"不毛之地"变成示范田的李素敏,让农民守着家门收入翻番的吴德显,让农民种地也"牛气"的高健浩,病虫防治用上无人机的雷应国,让百姓吃上放心肉的孟现壮,从荒山上走来的女"茶王"钱晓玲,种田不用蛮力用智力的吴华平,致富不忘报桑梓的黄达灵,返乡创业当"猪倌"的马刘洋,扶危济困的热心人巴合提汗·哈则仔。在揭晓仪式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长期以来,亿万农民  相似文献   

17.
农民长期以来顽强地流动着,城里人把这种流动斥之为"盲流".其实,农民的流动从来不是盲目的,他们受着看不见的市场需求的引导,相当有序.在劳动力市场上,局部的、暂时性的"盲目性"恰恰是有序运动的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劳动者个人自主决定的流动才是真正的有序流动方式,也是惟一的有序流动方式.这种流动的结果对于城市和农村部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的不断交汇,我国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们因人生经历、价值观、知识体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同,在数字化媒体和设备的接纳、使用和素养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几代人在数字化应用上出现"数字代沟",年轻一代对此占据绝对优势,对老年一代进行数字反哺成为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重庆市37个区县为总样本,并根据其区位不同划分为"城中村""城郊"及"远郊"三个子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地票制度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票制度总体上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在分区位回归中发现,地票制度对"远郊"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的效果优于"城郊"农民,但是对"城中村"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流动限制的减少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可以选择是否"离土"和"离乡"。研究表明:个人决策往往受到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的影响,即同群效应,农民在做出职业选择时亦是如此。文章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库中2009-2017年山西、浙江和贵州的数据,研究了同群效应对农民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群效应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参与度、参与时间以及工作地点的选择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浙江农民受同群效应的影响较山西和贵州两省小。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东、中、西部农民职业选择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力流动的源地与汇地同群效应的影响差异,显然源地较汇地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