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市场机制的引进所导致的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配置。所谓市场机制,从理论上讲,是要素配置决策权的微观化。在劳动力配置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实质是劳动力不再由行政性的城乡分割所决定.农户可以根据相对收益和转移成本进行决择,其问的推动力量实际上是一系列改革安排,从已经进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到不断被提及的户籍制度改革。与此类似.社会资金配置由行政力量主导到经济主体的市场化决策也必然导致跨区域金融资源流动。  相似文献   

2.
目前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的问题。因此必须转换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即农村金融成长方式必须由外生主导型转变成内生主导型。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改革始初,政府运用计划模式统揽了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全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就劳动力资源配置而言,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吸收全社会劳动者就业,私人经济微不足道,农村劳动者则在就业统计之外.而中国经济三十年改革所发生的质的变化之一,就在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政府到市场的逐步替代,并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体的演进.而珠江三角洲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演化历程,凸显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4.
农村综合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农村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那么,湖北省十堰市农村综合改革进展如何?推进中还存在那些问题?下步应采取那些措施?在此,笔者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价值理念,结合浙江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实践,尝试构建农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成效。利用2011年1月-2014年9月的相关数据,计算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丽水普惠型农村金融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整体成效明显,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组织层次不断丰富、金融市场活力不断释放、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发轫,国家财政通过取消农业税收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金融改革,构建完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保障机制、农村金融资源优先配置机制,初步理顺了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对沽源县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总结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流转的过程、现状、特点、效应和作用,阐述了金融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当前亟须政企农银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来,农村税费改革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中国农村继1950年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通过税费改革,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经营充和财产所有权,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进行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政策与农村资金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所以近几年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建国以来对农村制度安排上的"多取、少予、管死"体制有关.1980年代起对农村市场仅仅由"管死"到逐步"放活",就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为工业化、城市化动员储蓄的需要,使得农村金融一直在旧有制度轨道上运行,1984以来三次重大的农村金融改革,力图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但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10.
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费改革和农业税的取消是中国农村社会又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它必将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带来深刻的变化。从现状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供给主体缺位、错位;农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疏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培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投资主体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去年十一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人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  相似文献   

12.
党国英: 如何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去我谈的不少改革急迫性的话,现在大家都热起来,我倒以为要冷静一些。改革要搞,但要守住几个原则。第一,要讲公正,不要把改革变成少数人侵害农民长远利益的机会;第二,要讲效率,不要在微观机制上降低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3.
《税收征纳》2014,(11):42-43
为落实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脱就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劳动力市场改革导致了限制人口迁移的计划性政策的废除和促进人口迁移的市场化政策的建立,使得劳动力市场开始真正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导力量,劳动力市场改革是中国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逻辑。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劳动力资源开始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机制转变,因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成为了中国二元经济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日益明显,之前持续了三十多年依靠政府配置资源的做法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将转向新常态。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应该来自四个方面:"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延伸;中国企业以走出去替代出口受阻,释放中资企业产能压力;培育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以淘汰落后产能,使胜出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变得更具国际竞争力;政府职能转变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在营造全新增长动力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要加快解决阻碍中国市场消费行为的困扰,让增长成果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分享,以此,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进一步规范农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带动和促进其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因此,农村税费改革是整个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因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也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一、目前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效的因素分析1.制度因素。中国农民自有国家以来就缺乏自主建立契约化组织的传统,除非是为生存所迫。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较之以前的“人民公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也加剧了个体经营的独立性。村民间联络的淡化,弱…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未来10年中国继续获得成功,需要防范“成长陷阱”。——最近,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lO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发言称,推进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多数人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市场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资源环境可持续;使政府能够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扶持资金逐步改变了投向,不断扩大受益主体。2006—2010年,投入现代农业的各类项目资金就达到45亿元,特别是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等,使农户成了直接受益的主体,有力推动了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改革与发展来说,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显得更加滞后.因而在城镇得到发展同时,更应该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实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式,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使农村落后的局面得到改善,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相关权益得到尊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