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具有三大激励功能:即降低费用、保证人们的预期收益和使个人的投资收益充分接近于社会收益,这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使产权功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有合理的产权界定、规范的产权流动和公平的产权维护,三者缺一不可。文章从整体观的角度讨论了落实这三者的重要意义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蔡萍  史朴 《经济纵横》1993,(10):28-32
<正> 法人产权是企业最根本的权力,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是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三者的统一。为此,必须把改革的思路由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调整为至少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两权一起向企业和民间转移,并在建立与个人利益密切联系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公私产权融合,塑造与市场经经济运行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既不是截然分开、毫无联系的两个封闭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经纬分明的两个独立板块,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并且存在着一个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由于对此缺少清醒认识,面对市场经济中高度多样化的产权安排,一些人否认公、私产权的本质区别,将二者混为一谈;另一些人则因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而经常地陷入困惑与迷茫之中。本文讨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公、私产权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谱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产权理论 1、产权概述 产权是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拥有的一组权利的总称,包括使用权、用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和让渡权.  相似文献   

5.
陈俊杰 《经济论坛》2012,(3):173-176
本文分析了科斯关于产权划定的极右倾向,即忽视收入分配的负面效应,定理假设条件过于理想,以及忽视交易成本导致的策略行为.围绕国内物权法引起的权界标准争议,思辨国有资产、私人财产与产权分配环节不受制约的权力,公有与私有的权界标准以及群己权界的动态标准与标准博弈.本文认为,公有制经济也要恪守法制,群己权界划定要警惕极左,政策偏左要具备四个前提.最后结论是,破解公有与私有的产权立法之争的关键在于尽量明确群己权界,己域自由与群域民主不容颠倒,以及定期调整暂时不能达成共识的权界.  相似文献   

6.
科斯定理现在是太有名了,简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说的是:只要产权得到清晰界定,资源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配置,至于产权界定给谁并不重要。科斯定理具有开天辟地的贡献,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忽视了产权界定的财富效应,因为,得到产权的一方财富增加了,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没有得到产权的一方,其行为同样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的方向相反。即使考虑了财富效应,产权界定的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其背后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我想通过一个小山村的产权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7.
现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代产权理论1、产权概述产权是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拥有的一组权利的总称,包括使用权、用益权、处置权、监督权和让渡权。产权是有限的、自由的、可分解的、排他的和可交易的;同时由其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保证:(1)如果产权不具有排他性,产权主体不清将导致任  相似文献   

8.
产权、超产权论与国企治理改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论与超产权论的争论焦点在于哪个才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根本道路。本文认为产权不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国企无效治理的主要根源。在产权被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相互追逐将能够实现治理机制在根本上的转变,因此产权改革应是国企下步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必然归宿。超产权论是产权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产权是一个非常不确定范畴,人力资本产权是产权的一个子集,是在企业合约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其他要素主体经过相互博弈而形成的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和责任的一组经济权利。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发展权等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权利集合。  相似文献   

10.
产权改革的突破口是劳动,即人力资本的产权明晰。劳动产权中劳动剩余索取权最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企业剩余即 M部分的积累资料,应该被分割成社会积累资料和个人积累资料。在理论上承认和在量上界定个人积累资料,就是劳动产权中的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实现。怀有偏见的传统理论否定了劳动剩余索取权,引发了国家垄断国有企业剩余。这种现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否定劳动剩余索取权,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而给予适当劳动的剩余索取权,经济效率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李吉双  曾翔 《时代经贸》2010,(18):38-39
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伴随般权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今天,全面准确的把握产权问题,对于我们更好的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地产权制度不仅影响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土地征收冲突的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在于土地征收过程中征收权的扩张和农地产权的缺位。分析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和程序,农村土地产权的缺位集中表现在:公共利益模糊、产权主体参与程度不够深入、补偿机制不合理、救济途径缺失。最后,从保障农地产权的角度提出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必须在理念上确立制约征收权、保障农地产权的立法精神,在法律程序的设计上必须强化对征收权的制约和农地产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财产权,产权是利益权,经济学从研究所有权到既研究所有权又研究产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应,是现代经济学进步的表现,展现了现代经济学比传统经济学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行业不同于企业,并不是归属谁所有的,但是,有行业利益的存在,就有行业产权的存在。行业产权代表了行业的整体利益,这种产权是具有集合性的公共产权,不是可以分散给行业内的各个企业的,而是相对于行业的存在而存在的。行业协会依据行业产权维护行业利益,是通过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作用实现的,是表现为有组织的行业自律和企业自律达到目的的,不是依靠政府作用对于企业进行更强制的约束,更不是运用法律手段制止本行业企业的不当行为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我国当前国营企业体制改革中,调整和理顺企业内部的财产关系,使企业产权明朗化,从而增强企业来自财产利益的驱动和约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产权存在的客观依据所谓“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实际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它是具有法律赋予的社会权力的所有、占有、使用、处置关系。产权作为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权形式,即法权含义的财产关系,它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用来硬化一定的所有制关系,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流域水资源产权界定的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主流理论认为水资源产权特征具有公共物品性与外部性,因此,水资源只能是一种“准市场物品”。于是提出,随着稀缺性的增强,利益相关人对资源产权界定的要求就越强烈,如此就产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在流域水资源的案例中,水产权的特征取决于技术约束与基础设施建设。隐藏在水资源产权特征——治理结构理论背后的是利益相关人对制度变迁的利益预期与所采取行为的逻辑联系。在向建立水资源市场制度的制度变迁中,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供给者,也为产权的界定提供公共物品,降低产权测度成本。但是,把产权置于公共领域越多意味着他们控制的资源越多,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者更偏好于将水资源的产权保留在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会发现马克思的产权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定义的产权有许多共同之处,(1)他们都认为产权是财产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体,“权”是复数形式。(2)他们都认为产权可以分解。(3)他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法权。究其原因在于,在许多观点上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或多或少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直接和直接的影响,虽然如此,通过比较,我们还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产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劳动产权”概念,笔者提出以下四点不同意见:一、劳动是产权的本质来源,但不能笼统地把劳动当作产权客体,社会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等于“劳动产权”;二、洛克的财产权思想不是“劳动产权”的理论依据;三、“劳动产权”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而恰恰是走向了其反面;四、利润共享的依据是劳动力产权,而不是劳动产权。  相似文献   

18.
“产权残缺”是指产权的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具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权能不能完全行使其权力,或者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产权研究的新视角--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全伦 《财经研究》2002,28(7):38-44
本文从企业存在的两种形态: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出发,将企业的产权划分为直接产权与间接产权,二者分别又有物质与价值之分。直接产权的主体是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直接产权由于其产权主体所拥有的和企业所必需的特殊资源-企业家才能和资本直接地参与了企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具有充分的排他性和独立性;间接产权包括个体间接产权和国家间接产权,它们的主体分别是企业内部的职工和政府,间接产权由于其产权主体占有的特殊资源,劳动力和环境间接地、被动地参与了企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具有高度的依附性和有限的排他性。产权的、对象、实现方式等决定了其主体在企业治理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产权之间的统一与分离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全伦 《财经研究》2006,32(12):25-32
从产权角度考察,在公共环境被投入企业的过程中,政府以转让公共环境产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国家间接物质产权(含征税收权),而不是政府单方面向企业转让公共环境的使用权,以换取征税权。政府客观上占有辖区内任何企业的国家间接物质产权。税收取决于政府行使国家间接物质产权的实际绩效,受公共环境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政府执行国家间接物质产权的能力与行为的影响。因此,税收的本质是政府以政治权力为手段行使企业国家间接产权的报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