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田坤  陈立恒 《魅力中国》2010,(32):322-32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法律文化又以孔子思想为主导。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孔子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制建设。本文仅从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论三个方面对孔子法理学思想作试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规定和根本目标是"民主法制化与法制民主化"。法治与民主相互独立论在历史分析和逻辑论证上存在严重缺陷。现代法治与民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互制约。法治先行论混淆了法治同法制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必须同步推进、一体建设。法治进步有赖于民主发展,反之亦然。中国民主法治进步的引擎和关键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3.
全面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在宏观上整体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以问题导向的分类法作为理论体系的研究范式,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四个维度建构起理论体系,分别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基本概念问题、重要性与必要性问题、实践向度问题,处理与法治相关关系问题等。聚焦问题视域,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逻辑架构,进行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有助于深入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进程整体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渗透到社会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势在必行。但由于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法治素养以及学生主体意识欠缺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程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出了有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路径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宏宇  牛贺源 《发展》2021,(2):71-72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且科学的理论根基,既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又立足并"扬弃"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不断接受着时代的检验与考核,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的精华,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理论与引导力量,实现了中国国情下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王阳明良知法治思想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思想探索。他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入仕后,上《边务八事》,在刑部提牢厅担任轮值主事时撰写了两篇具有法治价值的狱政文,是其法治思想的初步展示。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阳明被派往南直隶淮安等府"录囚",冤假错案多有平反,这为其良知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正德三年(1508年),经"龙场悟道"  相似文献   

7.
李慧玲 《魅力中国》2013,(19):308-308
一、中西方法治思想的源流 (一)中国法治思想的源流 “法治”一词,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流派就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唯以法治”的思想。后来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撰的《淮南子》中又出现了“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这种法治思想为实现君主集权的治理方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进行重新的梳理与解读对现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法家法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蒙娜 《黑河学刊》2010,(10):89-90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五权宪法思想是近代中国法制思想的最高峰,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孙中山的法治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创造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的改革创新精神。孙中山的考试权思想体现了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脉络,也展示了他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家气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和谐社会与法治密不可分。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一贯强调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层面阐释了以和谐法治为核心的法治思想。胡锦涛法治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管子》中就有“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君臣上下皆从法,此之谓大治”等要求“正法直度”以治理国家的充满法治思想光辉的论述。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代表着人类社会数千年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上的理性思考与选择。法治...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近年来,宁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抓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法治宁波建设蹄疾步稳、铿锵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今年5月,《法治宁波建设规划(2021—2025年)》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宁波建设工作进行了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13.
张铁钢 《魅力中国》2011,(12):181-181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一、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的治国思想中就孕育着法家思想的萌芽,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非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继承、扬弃、综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辟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处处闪耀着他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回答,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邓晶津 《魅力中国》2010,(32):323-324
先秦法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所讲的“法学”,而主要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想要探讨法家法治主义法理学,实际上是要对法家思想进行整理、取舍,找到能够反映出法家对有关法的基础理论的论说史料并对其进行体系化处理之后,才能建构起来。本文将试图通过一条本体论、价值论、运行论、人性论这样一条主线,寻找法家思想中的法理素材,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阐释,以便总结出法家的“法治主义”法理学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民生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民生思想理论、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价值论、民生目标论、民生主体论、民生原则论、民生途径论、民生重点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兴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研究中国法制史开启了全新的视野,而在现代的法制建设中,如何利用我国本土的法治资源建设法治国家又是摆在所有法律史学界学者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从明代申明亭制度为视角,力图从法律制度、无讼法律思想等方面发掘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法理价值,再一次考察制度中的无讼思想,试图在无讼思想与基层制度中构建起一个桥梁,并为现代建设法治社会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宋敏 《理论观察》2022,(11):11-14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性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其出发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亮底色是人民性。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法治领域的展开,是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人民性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它包含依宪治国思想、司法公平公正思想、党的工作法治化思想、用法治推进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20.
鞠佳奇 《理论观察》2023,(11):115-11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法治社会,并提出法治社会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及理念,对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及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本文从分析日本法治建设的失败经验入手,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法律制度与本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探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找出立足本国社会以及建设多元包容秩序体系的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