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福建福清江阴半岛开发,建设历史的变迁与海外融籍闽商作用关系的实证分析,探析了海外闽商在新时期福建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新作用形式的客观存在.进而指出,在福建海洋文化发展新时期,应重视和加强:(1)对闽省生产力水平与福建海洋文化发展耦合关系的研究;(2)对福建海洋经济与福建海洋文化发展关系(尤其是对江阴半岛表现出的福建海洋经济和福建海洋文化一体化关系)的研究;(3)对海外闽商作用的研究与发挥,使发挥海外闽商作用成为推动福建海洋文化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对闽商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商文化是福建商人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其产生、发展与福建特定的地域环境密切关连。“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32个字是对闽商精神的概述,是对闽商最主要个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评价。闽商的重商意识、冒险胆识、拼搏精神、诚信伦理及桑梓情怀,都或深或浅烙上了福建地域特征的印记。  相似文献   

3.
安增军 《经济地理》2008,28(2):239-242
为了不被边缘化,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并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三角洲既可能带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发展,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从海西区建设最终发展到由海峡两岸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首先从两岸一体化起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管理与财富》杂志在2004年5、6月号开壁专栏,对闽和闽商文化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闽商文化就是不折不扣的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5.
闽商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并具有较强的兼融性和开放性。在闽商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了福建人较少的安土重迁观念,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演绎着财富积累的动人故事。它构建了闽商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对福建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曾崛起并列的三个显赫商帮——晋商、徽商和闽商中,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闽商没有湮灭在时光隧道里的命运,反而在今天再度崛起,拥有了更庞大的数量和更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首届世界闽商大会的热情还在湿润的海洋空气中弥散,而关于闽商、闽文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本刊将继续关注。闽文化在过去支持着福建的经济辉煌,宋元时期福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世界的版图上赫赫有名。事实上,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大洋,并以渐进的方式向近代转型,福建是老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闽人在历史上的辉煌是在海上获得的,它在农业文明的视野中被边缘化是正常的。当我们试图为闽商正名的时候,对之就有了多种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的发展面临着风险,因为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板块既可以拉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产生马太效应。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在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的基础上,建立跨省联动机制;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两岸经贸关系,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从海西区建设发展到海峡两岸共同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轴辐理论的区域物流网络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思路和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市场供求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3个方面构建了枢纽节点选择指标体系,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2011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海西区的轴心城市和辐点城市,通过引力模型测度了轴心城市对辐点城市的物流引力强度,分析了各轴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区域物流通道的建设,构建了以福州物流圈、温州物流圈及厦门—泉州物流圈为核心的海西区轴辐式物流网络,为海西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闽商曾有一支独秀,开拓或独占了航运、蔗糖、棉花、纸业、果桔、炒货、蓝靛等行业,闽商甚至成了一些行业的代名词。可以说,闽商在上海历史的记忆中擅贾富裕而受市民瞩目,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对上海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坚 《发展研究》2009,(12):54-56
循环经济是海西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关系到海西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充分肯定福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就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把握的发展环节、工作重点,需要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厦门与金门联合成立厦金经济特区,既可以确立厦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城市地位,又可以最大化海西区的"近台"优势,推动台湾产业升级,共同打造"环厦金经济区",在经济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厦金经济联合之后",环厦金经济区"的经济互动将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将逐步优化,最终将实现海西区经济迅速崛起,推动台湾经济的振兴,避免海峡两岸被边缘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九州闽商图     
福建人能闯能拼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从内蒙古的大草原到海南的边陲岛屿,从新疆的天山山脉以西再到山东的胶州半岛,纵横中国每一寸可以“生财从商”的土地上,闽商无处不在。闽人不但在全国各地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一支“精兵之旅”。  相似文献   

14.
以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切入点,从5个方面阐述了哈尔滨市文化市场的现状,指出了哈尔滨市文化市场主要存在发展规模小、文化消费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人才缺乏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从而提出了以壮大特色文化市场主体为核心、以打造文化精品为突破口、以引导市民树立文明文化消费意识为保障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城市最近的面板数据探讨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问题,分别考察了海西区、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工资趋同性,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地区工资趋同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与工资趋同趋势的相关关系,对比了海西区与其他两个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差异。最后,对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难道闽南真的是寇贼式经营的海商?有关中国商帮研究书籍.过去常把闽商蔑为“海寇商旅”,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北方一所国内经济学权威的名牌大学参加一场学术活动,一位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与我窃语、说福建商人的闯是名闻天下了,只是有海寇之嫌。我怒而否之,却一时找不到振振之词说服他。此后;我留心起闽商的商旅特色。应当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商帮的地域色彩日益谈化,但早期商帮形成的烙印和民俗文化影响却在与时俱进中丰满着商旅风格与个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若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在更新观念、全民动员、领导表率、加强法治等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领导重视、专项保障、分层实施、平台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毅  廖卓娴 《经济地理》2019,39(2):215-223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集聚为研究对象,分析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试图从理论上阐释经济转型背景下湖南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关键性、深层次的动力因素和新增长极培育问题。文章提出升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湖南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的构想,初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六点实现路径:开发重点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培育优势科技文化企业集群;构建科技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普及科技文化的惠民服务网络;打造对外文化开放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福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福建文化对外宣传传播、交流合作、贸易投资三个方面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通过构建多元对外现代传播体系、加强精品力作生产创作、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水平和规模、着力打造走出去的平台渠道、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建设、深化闽台港澳文化合作等六个方面建设,不断增强福建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