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3.
4.
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外交概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经济外交新概念 ,从经济外交的三个主体 (国家、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和经济外交是外交内部的一个分支等四个方面阐明了经济外交的历史、现实和理论根据 ,并从有利于纠正片面强调外交政治属性的偏颇、有利于促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外交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强化经济意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树立经济外交新形象等六个方面 ,论述了我国推行经济外交的必要性。同时 ,文章还从总体外交的角度提出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5.
6.
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知识的多元化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并使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但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背后,缺乏稳定的主流趋势,西化、孤立主义和多元化成为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特征。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必须在以开放的态度与东西方同行扩大交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与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白银时代”发展起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分析传统、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以及宗教哲学思想,同时克服经验主义研究不足、缺乏中层理论、缺乏宏理论的高度抽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史和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公共外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其他形式的公共外交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百年炮火中的未竟之学——对民国时期国际关系研究与教学的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凭借史料,并参考、评价和补充既有学术史研究成果,对民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学进行回溯。作者首先聚焦学术著作、教材和大学课程设置,认为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形成于国际关系史学和国际法学的基础之上、并逐渐朝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演进,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其次,文章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期刊发表外交论文情况,以《外交月报》与《外交评论》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了民国学者在外敌压境下,放眼国际形势、关注国际格局、思考中国问题,在舆论界发出学术界的声音,尝试以智识指导舆论。国际关系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在百年炮火之下,国人眼界逐步放宽,学界亦秉持务实的精神,为实现中国之自由与平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从了解世界到救亡图存,在西学与中学交汇、政治与公众之间寻求自身的平衡点。百年前的未竟之学,要求我们对整个国际关系加以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学。 相似文献
12.
国际环境的好坏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兴衰。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特性,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外交战略方针,为中国的繁荣发展赢得了时间。其中,毛泽东在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外交政策发展过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战略方针之一,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总体战略拟定了框架,对当前中国外交政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过渡中的中国国际关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况、追溯其历史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同时,着重探究这门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90年代后期尤其培育出一大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学者,预示着一种方兴未艾的可喜势头,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承上启下的特点,指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落下帷幕,但一些外媒在对中国的报道中依然存在着不实现象和偏见。除此之外,媒体已成为现当代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对四大世界主流媒体对十八大报道分析之上,试图提出提升我国媒体外交实力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分析美国外交决策的方法是理性行为者方法,这与当时国际关系理论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对理性的重视有关。1962年艾利森和霍尔珀林的《决策的本质》一书问世,带来了决策理论中的变革。1972年他们二人又在论文中正式提出了对理性行为者模式的替代方法——官僚政治模式。他们认为,理性行为者模式把政府组织的和政治的复杂性简化成为一个单一的行为者,而忽略了官僚体制的存在。事实上,政府并不是统一的、理性的计算单位,而是由那些具有不同利益、持不同政策观点的组织和个人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竞争以影响决策。政府决策是集团的博弈,而不是个人的活动;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和理性过程。作者还阐述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它的批评与修正以及美国总统权力与官僚政治的关系等,其结论是,与决策理论中的其他方法相比,官僚政治模式是更适用于分析美国外交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作者在概括了世纪之交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况、追溯其历史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同时,着重探究这门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90年代后期尤其培育出一大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学者,预示着一种方兴未艾的可喜势头,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承上启下的特点,指出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式、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度,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有的一些重大的深层缺陷并未得到明显改进。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等方面,已粗具规模,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仍存在研究力量地域分布失衡、部分期刊作者面较窄、国际学术交流“赤字”严重等问题。在研究进展方面,研究领域稳步拓展,多元化趋势明显,开始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学术大国应有的广度与气度。具体的成绩与问题则是:理论研究向多维度拓展并开始探索中国理论或学派的生成,但力度与深度均嫌不够;经验研究虽紧紧抓住了服务于中国外交这个核心,但缺点是诠释有余,反思不足。在学术创新与批评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创新疲软、批评乏力,这正在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最大因素。为改变以上状况,必须在学科平台、科研体制、人才培养和研究议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调整,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提供一个更加厚重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