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素贞 《魅力中国》2010,(19):254-254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指个人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地发掘和调动.身体发展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身体教育是促进人身体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身体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使人自觉,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的发展途径,健康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获得是身体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成正兴 《发展》2010,(2):55-55
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离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和目标指向。人的和谐发展还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周耕 《魅力中国》2010,(21):14-1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伟大理想,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手段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社会主义应当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为指导,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可以发现和说明,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外在体现和发展结果。因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使人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可能,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必然前提之一;社会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必然前提之二;而自我实现作为人的一种高级需要,是人类本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政府政策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说明了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民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农民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农民工的能力素质,农民工的需求等方面。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提出几务解决农民工能力素质及需求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玮 《中国经贸》2012,(22):72-72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业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经济细胞,人积极向上,企业才会充满活力,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本文就人力资源培训问题,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袁滢 《发展》2011,(10):132-133
和谐社会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人获得彻底解放的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离不开接受教育这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过程,所以要求人们要学会学习。成为会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9.
胡国利 《黑河学刊》2005,3(2):16-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人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政治发展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当代高职人才的素质培养中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职教育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回应时代要求、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落实以人为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重在把握人的思想脉搏,变革人的思维方式,更新人的思想观念,开启人的心智愿景。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航道事业发展上,实现航道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把握四个方面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人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认识过程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促进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内涵和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既是辩证统一的又有各自的内涵。人的发展的逻辑是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本”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想发展脉络,最终落脚在马克思的人的发展观上。马克思入的发展思想是建基于自己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区别于以往思想家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马克思所指的人是以实践为标志的现实的入,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同时还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即劳动这一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可概括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自然、社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鹏 《魅力中国》2013,(11):104-104
素质教育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其一是先天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时间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其二是可能素质。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就是主体的发展潜能或者潜力。与先天素质不同,这种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不是先天性,也不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整个主观现实性。而是主体现实性中反映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部分。其三是现实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认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既是中国的经济力量不断壮大的30年,也是中国的人格力量逐步升华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同时也解放人、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新纪元。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发展方面。把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核心价值并指导改革实践,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最可宝贵的经验之一。下一步应深化五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向的“道德人”到异化的“政治人”,再到理性的“经济人”,并逐步走向理想的“全面人”的演进轨迹。从中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人的发展的坚实基础;理性“经济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推进我国人的发展事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淑贞 《理论观察》2002,3(3):39-4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创造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提供精神条件,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以创造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