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组减值额的确定及会计处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入的资产,规定按其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并采用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保证了减值测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一准则的规定,就资产组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具体资产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的确认条件、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等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如不能杜绝企业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存在技术难度和资产组确认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剖析,从坏账准备、跌价准备、减值准备等方面总结企业会计处理原则,比较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赵霜霜 《全国商情》2007,(11):78-79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相比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资产减值迹象的描述更能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对资产减值测试对象的界定更科学;新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可操作性;对商誉减值的处理进行了单独的规定;详细地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新智慧》2006,(9):41-4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本准则提及现金时,除非同时提及现金等价物,均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相似文献   

6.
卢怡 《新智慧》2004,(7B):37-38
一、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与“决策有用观”相匹配的“价值”概念,是对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期,也是对所拥有资产的成本补偿的重新认定。这种对资产的定义更接近经济学对资产价值的认定,即资产表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一旦这种未来经济利益不再存在,或已部分消失,就应当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就是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安慧 《新智慧》2006,(9):22-23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之间较高确定。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适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用折现现金流量法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涵  朱学义 《新智慧》2007,(6):13-15
公允价值计量观下,《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实务中会计人员需要了解资产组的概念及其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并有与之相配套的原始凭证进行处理。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资产组减值测试步骤,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原始凭证。  相似文献   

9.
《新智慧》2006,(5):21-22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权益增加的、与所有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本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部分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一些旧的规定做了修改,本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八号,关于资产减值方面的重要内容做了介绍,并将其与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部分做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资产减值准则(征求意见稿)与现行资产减值规定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是在现行资产减值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种种弊端的形势下出台的,在回收金额、计提时间、资产组、商誉减值测试等方面对现行资产减值规定作了修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试论资产减值会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原因,资产不能完全收回时,根据资产的定义,相关性和稳健原则的要求,应当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并确认资产的减值。FASB和IASC等都发布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做出规范,我国资产减值现象较为严重,但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却相对滞后,很长时间没有确认资产的减值,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投资》准则颁布以后,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对长期投资确认减值,但由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复杂性,要求较多的人为判断,资产减值准备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的发布,扩大了资产减值确认的范围,但仍未解决好可能发生的操作行为,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资产减值准备金提取的现状,结合财政部刚出台的《资产减值》准则,探讨了新准则的特点,并研究了新准则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智慧》2006,(4):27-29
第—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测试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同青 《新智慧》2007,(4):13-14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以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本文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资产减值的测试程序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6.
朱廷桂  余国杰 《新智慧》2004,(4A):46-46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之中的较高。现在很多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已经大大超过了有形损耗,但如果会计上意图完全依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计量资产的无形损耗,笔认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7.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作了新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也反映了会计;住则的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博弈。我国目前资产减值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按照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相关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陈敏 《新智慧》2006,(7):17-18
目前我国涉及资产减值核算的会计法规主要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本就其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简要的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产减值规范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最新颁布的统一会计制度中专列一节来规范有关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国际会计准则36号——资产减值》也针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及相关内容作了规定。本文就二者的异同做以下比较。一、资产减值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可能发生的损失具体指哪一方面并未统一明确,而是在具体资产项目减值损失计量的内容当中作出不同资产减值损失的描述。二、认定减值资产的条件国际会计准则对认定资产是否减值时,所考虑的因素较我国多。其中市场利率或市场的其他投资报酬率的提高、企业净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的变化、以及资产的使用(或预计使用)方式或程度在当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变化等因素,在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所出现的上述差别,与资产减值的计量方法有关,也与资产市场的有效性程度有关,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量方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是现金产出单元使用价值的确定,如折现率的选择就很重要,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中强调了利率或其他投资报酬率的提高对资产减值的影响。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中明...  相似文献   

20.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本文通过阐述永安林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指出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