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3月北京市D区工商局接到北京市某医用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的投拆信,投诉北京崇文区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公司)假冒A公司制售PC—604血球计数仪产品,并使用A公司该产品的商标,损害了A公司的声誉,且会造成严重误诊事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还造成A公司直接经济损失近400万元),请求D局给予追查。可是,当D工商局正要据此立案对G公司的侵权行为进行审查时,却发现A公司所生产的PC—604血球计数仪的商标未在我国有关部门注册。  相似文献   

2.
3.
纵观大陆法圈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立法模式,或分立,或合并,长短如何,已成为当前法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该课题,不仅对竞争法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反垄断与反不当竞争立法实践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玮 《集团经济研究》2007,(13):115-116
竞争,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经济链的所有环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正当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需,但超越法律范围的竞争行为即反竞争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会阻碍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好的广告如同驰名商标、新颖独特的包装、装潢一样给经营者带来财源,也容易引起不法竞争者的垂涎.本文仅从反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分析一下与广告有关的三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模仿竞争者广告的行为、对比广告行为、虚假广告行为.  相似文献   

6.
侵犯商誉行为,在善良的人们看来,可能很简单。可事实上,其中有不少手段是一般人不注意的。即使注意了,却也不知如何护权。然而,无论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是为创造一个自愿、公平、平等、诚信的有序市场,经营者都该认真了解有关法律规定和不法者的"猫腻"。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中规定了十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为进一步争夺用户,获取流量,拓展商业资源及开发多领域业务,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也呈现多样化形态,由此催生了大量基于传统的和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市场经济秩序.为了清楚地认识和规范这种为,本文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类型、特征以及我国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当竞争法》颁布施行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国执行本法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公用企业限制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还不够,群众对公用企业的违法行为反映特别强烈。因此,如何加强对公用企业经营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禁止,成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容忽视、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告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市场开拓和信息传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该清楚地看到,当前广告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得日益突出,严重地损害了广大经营和消费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本通过对广告活动中各种不正当竞争形式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不正当竞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工商局查处的几起银行业不正当竞争案件,都是商业银行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地位,限定用户(即借款人)接受其指定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以及假借“手续费”等名义收受被指定经营者给付的贿赂。但在定性处罚过程中,对于此行为是否构成银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是否由工商部门管辖等问题存有争议,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不正当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为世界各国法律所禁止。但什么是不正当竞争,国际国内都有不同的界定。科学、准确地界定不正当竞争,是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引子:商誉包括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商业信誉,指企业信得过的名声及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商品声誉,指商品的名声和荣誉及其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企业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的好坏,不是由企业自己所主张或宣称的,而是由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所作出的一种公正的、客观的评价。从商业信誉及商品声誉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商誉意味着竞争优势、意味着经济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商誉的行为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我国反不正竞争法所明令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文从综合案件分析入手,探讨这种反不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误导”,顾名思义即错误的导向,就是经营者为掩盖其商品的本来面貌,用虚假的外表或词语,诱导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错觉,从而达到推销冒牌商品或滞销商品的目的.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误导行为大致可分为外表迷惑类、冒名欺骗类、冒用标志类和虚假宣传类四类.  相似文献   

15.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实施的不公平的竞争行为。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下列十大类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一)混淆行为主要表现为经营者采用下列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视听混淆,误导购物者;(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二)误导主要包括使用引人误解的标志和进行虚假宣传。表现为:(1)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名优标…  相似文献   

16.
在大多数经济行为中都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资产证券化操作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不正当竞争问题,这种行为不但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破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环境。因此必须制止这种危害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施行了近10年,它对规范经营的行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经济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依然严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不正当竞争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十分复杂,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颁布与实施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合法公平的竞争秩序提供了法律武器。要认真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切实发挥该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首先要全面分析、正确认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二款指出:“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这短短的四十余字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具有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新颁布的反垄断法与先前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应当如何协调,对其功能如何最大化等等,诸多问题随之提出.重点对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