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银行在致力于理财产品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基本全部退出,但各银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差异较大.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分析》,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理财产品净值化...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银行在致力于理财产品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基本全部退出,但各银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差异较大。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分析》,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来看,每个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平均上升6.1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截至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预计可以达到92.74%左右,也就是说,仍有7%-8%的产品没有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   

3.
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1年底结束,意味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时代即将来临.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净值型理财产品增长显著,成为市场主力,但仍面临产品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基金相比差距较大、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仍在发放、业绩比较基准未实现情况普遍存在、投资者教育存在短板等问题.为此,监管部门、银行机构、投资者等多方力量需要共同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值波动,导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有些不信任和“小失望”。其实,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产品出现了问题,其看似打破了银行理财“保证收益”的神话,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净值型产品已经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绝对主流,“破净”体现的是净值转型后,底层资产价值随市场变化而出现的真实波动,对此,投资者应理性看待,银行机构也需要审时度势、内外兼修,积极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5.
王琪 《金融博览》2021,(2):37-39
2020年,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这一年,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理财子公司有序设立,监管层对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严管之心"有之、"呵护之情"亦有之;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布局、线上理财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危机中转型谋变的动能不断积蓄;伴随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净值型产品占比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最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没有上升,而是出现了微幅下滑。特别是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只有4%,只有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维持在5%一6%。 今年以来,尽管银行理财市场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了不少新变化: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延长、预期收益率走低、银行热推净值型理财产品等。眼下正值年底,专家建议,救资者可趁机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2020年原本是资管新规的收官年,但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这一年,虽然银行净值型理财的转型之路取得了巨大飞跃,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开始逐步被投资者所接受,但是,对于真正的非保本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原来那些热衷保本的客群中,其接受度依然偏低。  相似文献   

8.
2021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占比升至92.97%,存量业务整改基本完成,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收官. 2022年,银行理财将迈进净值化运作新阶段,伴随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运作更为成熟、养老理财不断扩大试点、合资理财公司加大产品发行力度,银行理财将开启创新与蝶变的新篇章. 过渡转型稳收官,阔步向前谱新篇 2021年,随着监管...  相似文献   

9.
招商银行     
<正>招行净值型与结构化理财产品余额突破4000亿元据悉,招行自去年全面推动理财业务转型以来,该行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招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管理余额已突破4000亿元,较去年末增幅约360%,成为该行今年以来理财产品规模增长的主力军。招行在国内银行业中较早意识到理财业务必须回归受托理财、主动管理、投资者自负盈亏的业务本质,因此从去年以来就坚决实施理财业务转型,走投资资产透明化、可量化、可估值的发展路径,以  相似文献   

10.
是凯 《中国金融》2022,(1):77-78
<正>作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承接者和接棒员,如何在新时期构建更好的理财产品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是每家理财公司的必答题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总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从2018年6月末的3.5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9月末的24.19万亿元,理财产品的体系结构在过渡期内完成了重要转型。同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超10万亿元,已成为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理财产品的产品类型、资产配置、销售渠道等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回撤甚至“破净”。投资者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好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提高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2022年资产管理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撤和“破净”(即单位净值低于1)。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出现了大面积净值回撤甚至跌破净值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破净”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面及预期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情绪等。对此,投资者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做好适当性管理,坚持价值投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财会》2006,(10):45-45
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提升,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把目光瞄向对于普通消费者的理财业务。目前,不管是各银行,还是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许多理财产品。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我们又该如何来选择呢?  相似文献   

13.
刘银平 《金融博览》2021,(18):28-30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产品在最后的转型之中. 一方面,保本理财产品退出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发售保本理财产品,只有个别小型城商行、农商行仍在发售,很多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已经清零.另一方面,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大幅提升,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超过90%. 不过,仍有部分银行转型进展不及预期,年底之前难以完成存量资产压降工作,需要进行个案处理.  相似文献   

14.
《证券导刊》2014,(49):34-34
有望突破3000点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拟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鼓励开展直接投资,并非市场预期的直接买卖股票。但是,其豁免条款放开了符合条件的“高资产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及机构客户产品”入市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已经过去,年末投资者开始算账:哪些投资亏了,哪些投资赚了,理财市场有什么趋势。2009年,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以下简称QDII)发行量大幅减少,部分产品净值有所回升,但大部分仍处于初始净值以下。时隔1年,现在的QDII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传奇 《云南金融》2012,(10):29-30
近日,16家上市银行次第公布了2012年半年报。与此前部分市场人士的悲观预测不同,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并未随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淡出而变得波澜不惊,相反,各家上市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并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使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不能一概笼统而论,应当针对银行与客户之间风险和收益分配原则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银行理财产品中,理财顾问服务属于咨询服务合同法律关系;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属于附条件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则属于信托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投资管理》2010,(3):28-28
建设银行于2月1日面向全国推出“乾元-日新(鑫)月异(溢)”按月开放资产组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该产品是专门针对高资产净值客户和法人客户的短期理财需求量身定做的特色理财产品,实现了三个“第一”:第一支在全国范围内专门面向高资产净值客户和法人客户发行的高流动性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9.
近期包括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收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向来以安全性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本金亏损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和市场预期与政策的落差是造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市场波动,除了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外,加强与市场沟通和交流也能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与央行沟通交流,通过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平抑市场的波动.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会不断深入,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会明显增加,政策沟通和交流会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经历了2022年的“破净潮”之后,2023年理财产品净值逐渐回升,其中固收类产品的收益表现最佳,2023年上半年理财公司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4.43%,但由于股市低迷,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仍不理想。与净值回升相对的是,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降,2023年6月,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1%,再创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主要是因为市场利率水平较低,且金融机构发行的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的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