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财经界(学术)》2009,(3):116-117
从目前花生的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所产花生约55%榨油、30%食用、8%作种、7%出口。随着政策引导力度的加大,花生保障食用油供给的能力将大大增强。为调动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保障社会有效供给,建议国家建立种植花生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是我国当前财政工作的重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但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仍然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长期症结,对此,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来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并提出保障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晓婷 《商》2014,(23):60-60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日益受到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我国农民能否增收、农村是否稳定以及农业能否迅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突出、效率低下,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供给总量不足,不仅城乡差别大,而企业很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供给结构不均衡,农民急需要的公共品供给短缺,而超需求和反需求的公共品供给过剩,因此,必须从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着手,解决供给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维芝  冯毅 《北方经贸》2010,(12):32-33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与此同时,也在许多地区存在着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下降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性缺陷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强化和优化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以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为辅助,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并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经济选择。  相似文献   

5.
付远欣 《致富时代》2011,(9):245-245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它对于农民、农村、农业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远不能满足需要。该文从现阶段的供给制度——“一事一议”制度产生的原因出发,进而分析其自身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改革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改革的新构想姚今观一、应把保障农民经济收入达到或接近非农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当做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目标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以保障城市居民供给、保证工业化对农产原料需要为基本政策目标。与此相适应,在流通...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制度需求以及经济供给两方面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机遇机制;并从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以及对土地流转制度的制约机制进行分析。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制度中,建立一种替代机制,首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弱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胜 《商场现代化》2010,(3):102-10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问题,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强、农民主体作用较弱的一致结论。农民具有承担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理性,却受到认知、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一困境的选择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保障和增强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农村供给体制存在缺陷,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规范,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混乱。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应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各级财政相对等的事权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农村供给体制存在缺陷,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规范,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混乱。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应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各级财政相对等的事权分摊机制。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后,森林保险成为提高林业风险抵御能力、应对林业生产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随着林地确权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非农就业趋势的演化,这两项因素都可能对林业保险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2018年福建、浙江和辽宁三省465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IV Probit模型和分组回归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及林地确权对其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影响受到林地确权的调节作用,已确权农户非农就业对农户参加森林保险的负向影响趋势减弱;按照非农就业、林业依赖度和林种结构对农户分层,林地确权对非农就业水平低、林业依赖度高和商品林为主的农户森林保险需求作用显著。林地确权对异质性农户的差异化影响为后续瞄准目标群体完善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刘恒科 《商业研究》2020,(4):139-145
现行法律和政策关于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农户享有完整收益权的规定,以维护农户土地利益和提升农地经营效率为目标。集体所有权的价值功能在于为集体成员提供平等的土地保障,但是,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使得农户分享土地利益代际代内不均等;集体不得参与家庭经营收益分配,加剧集体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家庭承包经营的低效率。从集体所有权的成员受益权能有效实现的视角出发,需要更新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确认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公平分享集体土地利益而行使的农地利益调节权,以及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共享集体公共服务利益而行使的必要收益权。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平 《商业研究》2012,(4):193-198
老有所养、农民社会保险权、中国农民的特殊性、统筹城乡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分别构成新农保立法的伦理基础、权利基础、社会基础、政策基础和经济基础。新农保立法具有相应的根本法律依据和一般法律依据,保障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构成了新农保的立法原则。立法可以提升农民对新农保的良好预期,可以明确新农保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为新农保提供基本的法定标准和法律制度框架,可以妥善安排好不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可以为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本叶  孙黎 《商业研究》2011,(9):116-120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是世界上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今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更是让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备受关注,研究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对探索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浙江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是保险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的“靠天吃饭”决定了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户的生产规模决定了农民家庭难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处理农业风险,加之农业保险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路径是政府的制度供给。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随着农业产业化、设施化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投入增加的同时,农业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建立与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就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本文研究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机制创新,试图为浙江走出农业保险困境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品,猪肉质量安全关系百姓健康。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在安全猪肉供应链上对质量控制起主导作用,安全猪肉供应链质量管理重心在于对养猪户的质量控制,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核心企业与养猪户之间展开博弈。本文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核心企业与养猪户的博弈过程之后,提出了建立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优质优价;加强质量监管和舆论监督,加大对生产加工不安全猪肉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对源头生猪的监督检查;扶优扶强,壮大优质屠宰加工企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欣  于洋 《商业研究》2012,(7):165-169
农业保险对于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各地区农业经济特点不同,因此应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租值消散理论出发,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三类,通过比较各地区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对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我国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尤其是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专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农业保险的功能为标准,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农业保险参保率、农业保险供求规模和农户收入水平三个角度对我国现行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缺陷。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财政补贴比例低且结构单一,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巨灾风险基金规模小,财政在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中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称与协调:基于政策供给、制度安排的城乡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不缩反扩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城乡政策供给、制度安排的失衡。本文认为,应着力从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土地制度、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解决政策供给、制度安排的对称性与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城乡差距的缩小,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限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固定职工,而占人口较大比重的农民群体和数量逐渐增多的灵活就业者,还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的框架之内,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较窄,说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化程度不够,其所应有的保障功能还未完全实现,只有各种合法体制的保险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的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