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作为全球 IT 界任职时间最长的掌门人,施振荣是推动台湾占据全球个人电脑业统治地位的关键人物。他使宏碁成为台湾首届一指的自有品牌电脑制造商,并创造了一套有自信的经营模式到文化理念,这使得他被尊为台湾“IT 教父”。施振荣60年前出生在台湾彰化,3岁时父亲去世。他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靠卖鸭蛋维持生活。回忆那段经历时,施振荣总是很得意:“我母亲很有商业头脑,很早就懂得跟着市场需求的道理,早上卖鸭蛋,下午改卖奖券。”1976年,施振荣夫妇创办了”宏碁”电脑公  相似文献   

2.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5,(19):102-104
施崇棠认为,自己出去创业后还能跟原来的老板施振荣保持这样的关系,在台湾并不多见“我没想到华硕会做得这么大。”时隔12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宏碁创始人施振荣说。“我想施(振荣)先生心里可能多少有一些惋惜吧。”同样是12年后,对于自己当年的离开,施崇棠如此对《中国企业家》说。施崇棠像极了施振荣。不是长相,而是风度作派。只是施振荣的眼神有时很锋利,尽管他年长施崇棠八岁。“施先生比我有激情。”施崇棠说。今年53岁的施崇棠并不像是一个年销售额逾650亿元的公司老板,冲和恬淡,甚至显得文弱。说起当年离开宏碁这段往事,他很平静。曾经沧海难为水。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外表气质,还是从他那清晰得像透亮镜子一样的思路、施振荣都可称得上是一位饱饮人生和书海的智者。施振荣是一位能思考得很远的人。在宏有17年历史的宏基科技公司的董事长王振堂说:“施振荣的忍耐力远远超过一般常人,非常罕见。”但一次研讨会上我刚好坐在施振荣的旁边,与会的很多人的问话都不着边际,废话连篇,但施振荣仍然很耐心地倾听、并认真回答着每一位的问话,脸上没有一点厌烦之感。施振荣说:“我不晓得是天生还是后天,但是真正影响我的是我母亲。她守寡很早,一生吃素,她那种毅力给了我很大影响。我不知道这毅力和耐…  相似文献   

4.
李婕 《经营者》2005,(12):70-73
<正>2005年9月20日,施振荣风尘仆仆地从台湾飞到北京,正式向媒体宣布成立创投及咨询公司智融集团。此时距2004年底台北的“施振荣感恩之夜”仅9个月。“(智融)会继续过去五年在中国的运作,”面对着记者的疑问,施振荣微笑着说到,“投资的方向主要是数码娱乐生活,零组件。”智融集团旗下包括智基创投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美国人比我们更聪明,在座的各位没有人会同意;而我也不见得没有美国人用功。但是如果说,美国人的环境比较好,我们也只有认了。 北大方正的王选教授说。1999年7月他在马来西亚见到了施振荣.“我特别请教了他,因为我知道施振荣在管理上曾引进‘空降部队’美国IBM副总裁刘英武做总经理.施振荣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他说刘英武在改革方面的举措全部是正确的.后来的宏基就按照他的思路发展下去了.可惜由于文化的冲突.他运作得又太急。太急了以后动作太大。使宏基内部有一些抵触。后来这个人没能呆下去.但施振荣再三肯定…  相似文献   

6.
宏喜的理念和围棋的棋理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从不想把对手置于死地,而且愿意和竞争对手一起成长。●不仅要把宏著作为企业来经营,而且也要作为文化来塑造。●我愿意减少控制而赚钱,不愿加强控制而赔钱。●宏要让中国与世界同步,“宏”与“联想”共同开发的“双子星”将成为普通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台湾宏条电脑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如是说本刊讯卜己者赵春毅)宏警电脑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凭借其富有创造性的经营理念和方法,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承担风险,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宏喜发展成为唯一可以和美国、日本电脑公司抗…  相似文献   

7.
施振荣是推动台湾占据全球个人电脑业重要地位的关键人物,他创办并执掌宏葬28年,使宏幕成为中国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自有品牌电脑制造商,创造了一套全新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这使得他被尊为台湾“IT教父”,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二十五位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慧聪 《企业文化》2005,(7):44-46
“尊重人”的企业文化施振荣不愿将他的企业改造归类为西洋的或是中国的管理模式。“或许你可以说它是中西和璧的,”他说,“我们在讲究效率和责任之外,加入了对人性的尊重。”施振荣认为,股权分散、结合地缘,能使每位主管都觉得和公司的利益休戚与共,让每个人都能做主,又不能逃避责任。宏碁的管理模式鼓舞了人性中善的部分,围堵恶的部分,所以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9.
低潮王振堂     
Acer品牌经营30年,一直起起伏伏,施振荣如今放手给王振堂再造Acer,他还能再攀巅峰吗?宏碁(Acer)董事长王振堂又开炮了。这一次,他再次把炮口朝向微软。2012年,他大骂微软推出Surface平板,是对全球PC生态圈的负面冲击。到今年5月初,曾经直言Win 8市场冷飕飕的他,再次强调微软需要改进,"勇敢承认错误是件好事"。2007年,王振堂还曾经在接受CNN采访时微笑着说,"联想太过着重中国市场",惹得杨元庆怒目回应他,"少  相似文献   

10.
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南存辉这一批创业已经30年的企业家中,我比较熟悉的只有柳传志先生。我曾在“联想之星”活动现场见过他一次。并听了他的分享,当时他讲了联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施振荣曾经对李焜耀做出如下评价:“他对品牌的企图心很强,我当然可以理 解。如果有一天,明基的品牌能够赢过宏碁,可能就是他最大的满足。而我也很希 望他能带领明基不断攀越高峰。”  相似文献   

12.
加入联想不久,仪晓辉就因为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了总部的一项奖励,奖品就是一款“联想天逸200”笔记本电脑。“这个本子我放在家里用,感觉还不错,”仪晓辉说,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款ThinkPad的本子,是T系列的,“这款本子跟了我有三、四年了,似乎还没必要换掉”。这位经历过IBM和联想两个时代的ThinkPad中国区负责人,在2007年的4月份获得了一个新的职务:联想中国区笔记本营销总经理。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办公室里的那款T系列,还是家里的天逸200,它们现在有了一个共同的老板:仪晓辉。  相似文献   

13.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6,(23):76-77
“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要通过国际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一年以前人们评价杨元庆时,还出于对其并购勇气的佩服而给他加分,那么一年后的今天,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自己说话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当初曾经被并列为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走出去”的三个典范(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联想收购IBM PC),现在只剩联想一家还在全力坚持,另外两家(TCL和明基)都先后宣布失败或部分失败。  相似文献   

14.
4月间,柳传志觉得自己要主动找媒体来说点什么。令他略感不安的是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贴子:《联想员工亲历大裁员:公司不是家》,作者应该是刚被联想由于收缩业务进行战略性裁员而裁掉的员工。“写得很委婉、哀怨,感情也很真挚,看了以后我感到挺难过……”和言语一贯的掷地有声、激昂响亮不同,柳传志阐述他对“战略性裁员”、“联想是不是家”等看法的时候,语速缓慢、声音低沉、字斟句酌。这个话题,于他而言,的确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战略管理这四个字有四年时间一直困扰着联想和我 本人”。刘军说。 作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副总裁、联想中国首席 运营官,刘军在做清华EMBA的毕业论文时,几乎是毫 不犹豫地选择了《论联想集团战略管理》这个题目。日前, 他在第二届清华EMBA毕业论坛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18日,当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香港向投资者“检讨”过去三年为什么“总体上没有完成任务”时,他的答案其实可能在三年前就已经有了! 早在2001年4月,几乎是在从联想教父柳传志手里接过联想帅印并公布2001~2003年计划的同时,杨元庆把任正非那篇著名文章《华为的冬天》发给了全体联想员工,并在一次会上问与会者:“如果有一天,公司没有完成任务怎么办?”几个月后,联想自1993年以来第一次没有完成季度任务。半年后,他开始大张旗鼓地向联想“大企业病”和“体内病毒”开火。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他帮妈妈卖鸭蛋,被称为“鸭蛋少年”。后来成为优秀的技术人员,发明了台湾第一台桌上电子计算器、第一台掌上电子计算器以及世界上第一支电子表笔。1976年,他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被《世界经理人文摘》评为全球15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1996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全世界25位最佳企业总裁。这就是施振荣的传奇。  相似文献   

18.
施永青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白手起家,用30年时间,把“中原”从香港的一间铺而做成了中国内地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他因此被尊称为“地产教父”。被问及成功心得.施永青却从不居功.他说:“公司本身是个有机生命体,有求生的本能.有繁殖的意志,无需我诸多要求和打算。如果一定要讲我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是逆向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朱雷尘  赵亮 《英才》2003,(2):66-66
对于联想,柳传志曾经说过:“我所在联想的功绩完全不在于我给了联想什么,给联想带来了什么,而在于我的下任能做出多大的成就。目前来看杨元庆的业绩代表了我对联想的贡献。”“以信立”的杨元庆,接班第一年便遇到喊出的口号而未实现的尴尬,而这也是他遇见的首次销售任务无法完成的事情;同时,联想首次发现: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周扬诞辰一百周年,今年是他逝世二十周年。周扬是革命老前辈,文艺理论权威,是我青年时代崇拜的偶像。1964年,我被选调中宣部,成为他的部下。“文革”中,中宣部被诬为“阎王殿”,他成了“二阎王”,在摧毁“阎王殿”的狂风暴雨中,我对他有了多方面的认识。1981年,我奉组织之命到他身边协助编他的文集,参加他召开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会议,听他讲话,起草与修改一些文稿,跟随他到外地考察工作,在同他一年多的接触中,对他有了更多的较为深入的了解。周扬是一本单纯而又复杂的大书,这里仅从他大力推行‘双百’方针这个方面谈点个人的感受,以志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