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艳 《中国外资》2010,(16):154-154
公司要实现长期发展,仅考虑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对其他各方利益相关群体负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阐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并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公司治理模式重塑的建议,对完善目前的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着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公司为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公司社会责任如何影响公司绩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抉择;要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建立起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已得到各国的认同,我国公司法中亦有明确规定。但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会与公司治理相冲突。应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保证公司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合理承担社会责任。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是改善公司治理关键之一,通过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是调和我国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间的矛盾是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含义和发展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到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契合点.两者产生于于现代大公司的出现,两者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继而提出两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2009-2014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企业会计稳健性越高,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程度越低;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程度越低;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会计稳健性对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小;反之,公司治理水平越低,会计稳健性对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大.会计稳健性和公司治理均有助于抑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行为,且具有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本文从理论溯源入手,指出现代企业的诞生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共有的理论源头,责任概念是二者共有的理论内核,并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在发展中出现的分流现象进行了分析。当前社会环境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改变了二者分流发展的趋势,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而二者共有的理论内核又为这一融合提供了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公司社会责任是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使命,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来探讨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模式与国家文化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因素是建立或完善公司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考虑因素.文化的因素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各国文化模式与公司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本文以霍夫斯特德文化模式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了文化因素与公司治理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从而对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有益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伟 《财政监督》2011,(7):12-1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作为一个责任主体,不仅要为股东提供利润回报,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因素,健全有效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和良性发展。最后基于公司治理和商业道德的视角,提出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胡亚军 《金卡工程》2009,13(4):194-195
公司社会责任是个尚未被严格界定的概念,它的提出与社会本位主义,公司异化的反思,社会合作化加强,公司法人法律主体地位的强化等因素紧密相关.既然公司社会责任包括很宽泛的内容,那么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则应从完善内部和外部的法律环境入手.内部主要加强公司治理,外部主要建立体系化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汉祥 《会计研究》2012,(4):58-64,95
随着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社会责任落实到公司治理机制中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传统以委托代理关系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无法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导致实践中表现为公司治理对社会责任的 "被动回应"。在价值创造导向下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可以突破委托代理关系为核心的局限,将公司治理界定为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制度安排,而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又是一种日益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之间便具有了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公司治理应将社会责任 "内生嵌入"于其理论和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在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背景下,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理论构建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整合框架,即价值创造—利益均衡—责任承担模型,系统分析了在整合框架中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在整合框架中所发挥的作用,拓展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双向互动过程进行调节,在价值创造、利益均衡和责任承担环节中分别发挥着提高透明度、防范风险,促进公平、公正以及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执行将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田华茂 《银行家》2014,(6):29-31
正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公司治理模式类型各国公司治理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英美模式",一种是"德法模式"。前者对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强调股东至上,突出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委托人作用,属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边治理模式;后者强调"非投机性"稳健经营,而不是坚持严格的信息披露,突出公司治理中公司的作用,主张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与不同利益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平衡,接近于"利益相关者模式"。1999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颁布了《OECD公司治理准则》,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内部不同参与者(包括董事会、经理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与责任的分配,以及处理公司事务所制定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提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文化视角看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国家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也多种多样。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主要地导致了公司治理模式的多样性。本文从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关于文化的研究出发,分析了英关、德日、东南亚公司治理模式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再以美国为例具体分析了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根源,并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MBO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权的配制可以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又会对企业的组织运转和经营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所有权的配制影响了公司的效率时,产权就有必要发生转移,让那些真正的企业家走上前台.MBO正是为这种产权的转移提供了可能,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既是制度上的,也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以确保公司那些具有自利倾向的控制者(制定决策决定公司如何运营)从公司所有者(资本提供者)利益最大化出发,忠于职守与责任,对公司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的一套机制.或者,用一种方式表示:"公司治理是处理公司资金提供者确保自己获得投资回报的一系列安排".(Shleifert,Vishny,1997)  相似文献   

17.
一、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仅要解决代理的成本问题,更要求平衡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西方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落实办法归纳为“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会计模式也会不相同,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的类型与会计模式的选择,同时也指出了会计模式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对公司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过程中增加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关注。文章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有持股比例、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次数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显著正的影响,而高管持股人数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鉴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思想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整个社会不可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公司治理准则。但是,我们目睹了当代国际经济有趋于一体化的走势,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公司的治理结构呈现趋同现象。由此看出,要想达到完善中国国企的治理模式的目的,就应当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并汲取先进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