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红丽  宁玉秋 《活力》2010,(8):334-334
综艺节目是电视文艺节目诸门类中最具生命力、最具观赏性、受众广泛、老少成宜的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文艺中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样式,融声、光、画为一体从而构成立体的文艺效果,给观众以多方面的审美感受。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电视艺术形式的节目,因而有着自己独有的审美价值。无论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还是从受众的广泛性和艺术上的可视性等等.都是其他电视艺术门类所不具有或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2.
张铭涛 《活力》2013,(5):61-61
现在电视已成为广大受众不可或缺的现代传媒,电视以其传播范围广,图文并茂.生情俱佳。赢得人们的喜爱,已经形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人们获取资讯、获取知识、获取快乐的强大的舆论工具。因此办好办活电视节目时电视工作者庄严而神圣的职责,也是广大受众的热切希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广大电视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电视节目如同一朵绚烂的鲜花为人们送来无限的芬芳。但是也有一些部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仅就个人感受谈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安平 《活力》2010,(6):250-250
以电视为媒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作者为了完成传播活动的总任务,往往采用一些符合受众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手段和方法。受众群体还因与社会层次、知识认知深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电视传播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始终贯穿于电视节目的整个生命之中。将图像与文字有机的结合,不仅培养、激发、创造观众的视觉热情,而且更自然的将观众想表达的意愿融于电视节目之中。传播的实施取决于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华忠秋 《活力》2014,(7):97-97
电视作为一门艺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电视媒体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历史,受众在接受电视媒体艺术形式的同时,审美价值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本文美学角度探究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有关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论述中,人们仍然习惯于从受众的观点出发,从电视所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来探讨有关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丹丹  马力  宋婷婷 《活力》2011,(8):235-235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大力冲击下,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但是,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越来越扩大、模糊化。本文试图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现行的受众定位出发,通过比较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探讨、浅析什么样的受众定位更加适合、也更加容易为少年儿童接受。  相似文献   

6.
彭艳玲 《活力》2010,(11):57-57
娱乐是人的天性,电视娱乐节目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富有趣味性的节目定位进行设置,吸引着广大受众的眼球,电视娱乐节目的好坏也是反映着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关键。当前许多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提高经济效益,使电视节目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有人甚至把现在的电视发展趋势说成是“泛娱乐化时代”。对于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去对待,分析其成因,并形成有效的对策。以期创造一个和谐的视听环境,使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娱乐导向。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活力》2013,(9):49-49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但是,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越来越扩大、模糊化。本文试图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现行的受众定位出发.通过比较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探讨、浅析什么样的受众定位更加适合、也更加容易为少年儿童接受。  相似文献   

8.
郑毅  索莹星 《活力》2010,(12):223-223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随着电视娱乐节日掀起的收视狂潮.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已出现了综艺类、益智类、速配类、游戏类、真人秀、脱口秀等多种形式,其模式和内容在不断更新.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贾万韬  王莹 《活力》2013,(2):81-81
半个世纪前.电视节目开始走进中国百姓的家门。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逐渐迈人激烈竞争的商业时代。相对于20年前。如今的传播媒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节目选择权掌控在受众手中,他们可以从多个频道中切换;交互性更强的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兴媒体,让受众有了新的途径获取信息或者娱乐。在此情况下,电视节目是否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增强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率成为了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真人秀传播效果的讨论。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从本质上就是节目制作者给受众安排的一场"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视觉与心理盛宴。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对受众观看真人秀节目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了真人秀所体现出的传播学观点,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及其对受众影响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李巧辉 《活力》2012,(12):125-125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地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电视样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和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及演职人员.  相似文献   

12.
张德来 《活力》2013,(5):56-56
作为21世纪做大的文化神话,电视的发明的确为人类开拓了全新的视听感受.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电视节目中派生出的电视文艺节目.则给观众带来了更为丰盛的视听盛宴。她以其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具有视听艺术的综合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人性化的强大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刘振国 《活力》2014,(6):106-106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在网络和各种媒体占据了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电视节目的个性化,尤其是综艺类娱乐节目。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内容、现状和受众的分析,对中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提出个性化制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姜军 《活力》2014,(6):113-113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通俗来说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感受,电视节目主要是通过相关画面和声音向人们提供现实事件的新闻报道,通过电视荧幕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视性成为电视节目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电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电视业进入了"受众主导、内容为王"的时代,此时如何从琳琅满目的众多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创立品牌"、"打造品牌"成为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竞争的必然追求。本文借助电视婚恋类节目的品牌成功,对电视节目品牌运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综艺节目是目前电视节目中娱乐价值较高的形态。娱乐节目包罗万象,并随着观众的收视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从以往单纯满足娱乐需要到增加趣味性、参与性内容,以及竞技、竞赛、推测、推理等形态。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博采众长,使其表现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灿 《东方企业文化》2013,(15):186-187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是电视业竞争的产物,满足了受众心理需求,符合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主持群拥有人数优势,风格个性相异的主持人能够互补并相映成趣,是培养新人、减轻单个主持人压力的好方式。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设计时应遵循角色定位原则、和谐原则、相对稳定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化 《活力》2011,(11):219-219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从大项上分可归为三类:新闻、文艺、广告(专题可附属于新闻、文艺、广告,不单独划分),而栏目是指将主题相似、形式相关、时间相对精炼的内容划人同一板块,再串联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以系列的形式播出。“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因其时间固定形成周期,既整合了台里的资源又能够吸引受众收看.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发挥到极致。现在“看电视”不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而且已成为老百姓娱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促使电视台节目制作有了“时段”意识,从根本上体现了电视工作者“以人为本”的行业理念:力争在最佳的播出时间。服务最广大的收视观众。  相似文献   

19.
黄慧郁 《活力》2010,(8):325-325
电视综艺晚会是电视艺术中的重要品种.也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以后,电视综艺晚会已经成为老百姓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大众身心愉悦等方面,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要做好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工作.就必须熟悉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础与前提,在具体的导演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为此,电视综艺晚会中导演艺术应具备以下几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涛 《活力》2014,(3):73-73
一、跨媒介传播形式出现的社会背景 纵观人类大众传播史,大众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是纸质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报纸、书籍,杂志等形式;第二个是电子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广播、电影、电话、电报,电视等形式,第三个是数字传播时代,其媒介载体为高清晰度电视,电脑、VCD、DVD、互联网等。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三个时代的划分是科学进步的三次飞跃,而从受众需求的层面来说,三个时代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态势对媒介与信息需求的不同程度。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时,或者单个媒体不能承担高质量、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时,跨媒介传播便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