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怀忠  石大勇 《活力》2010,(14):8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由此可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三个条件中首要的条件。《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第73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说明认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志伟  李超群 《活力》2011,(20):73-7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措施包括五种,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以获取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及罪轻、罪重等证据,同时规定勘验、检查、鉴定、搜查、扣押、划拨、冻结等侦查手段,由于这些手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我们对其称之为强制性侦查措施。  相似文献   

3.
姚瑶 《活力》2011,(12):131-131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检法机关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刑事强制措施有五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而实际上适用强制措施的权力主要集中负责侦查职责的公安机关手中.由于强制措施都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为了保障人权.防止强制措施的滥用。有必要对公安机关适用强制措施进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对于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对检察院不批捕案件的处理比较随意,违背了立法精神,因此检察院有必要对此加强监督.根据工作经验,试分析检察机关对不批准逮捕案件及其执行监督的必要性和监督方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立波 《民营科技》2010,(9):108-108
重点探讨在职务犯罪侦查中,执法人员应如何执行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相似文献   

6.
蔡秀玲 《活力》2012,(12):56-57
在以往的审查逮捕工作中,“够罪即捕”的观念在检察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对于“逮捕必要性”的考虑甚少。新的《刑事诉讼法》即将实施,本文对于“逮捕必要性”这一逮捕条件进行深思,构建逮捕必要性审查及其工作机制,力图将“逮捕必要性”的条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盛江  王利民 《活力》2009,(9):38-38
一、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现状(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其立法规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变更逮捕是实施逮捕强制措施的补救措施。其次,启动变更逮捕措施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一、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其立法规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变更逮捕是实施逮捕强制措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劲松  洪爱善 《活力》2010,(12):166-166
取保候审是强制措施的一种.与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相比,该措施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减少羁押场所压力等方面具有其优越性,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还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赵明 《活力》2005,(9):96-96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活动,也是办理公诉案件的法定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因案件讯问方法不当而引起犯罪嫌疑人在庭审中翻供、拒供,影响公诉效果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审查起诉中如何讯问犯罪嫌疑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安兆军  付卫东 《活力》2011,(11):85-85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作为检察机关的反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际,加强学习,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规范侦查手段、措施和行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严厉惩治职务犯罪。 一、反渎侦查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1.法律层面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容易导致侦查权的滥用。不利于人权保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适用强制措施的对象上描述比较笼统.实践中难于理解和把握。如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的适用对象规定的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已受到各部门法的重视,因此在刑事诉讼法领域,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问题已成为重要课题。在侦查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的地位明显不平等。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规定了犯罪嫌疑人享有哪些权利,但其规定很不完善,侵犯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司法公正形象。本文通过对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完善措施进行构想来进一步介绍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诉至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三种情况之一。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定不起诉适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  相似文献   

14.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为了进一步限制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使用,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但目前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具体的操作程序并不完备,尤其是针对职务犯罪侦查自身特殊性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相关配套的程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为确保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价值的实现,亟待从理论上对符合职务犯罪案件特点的捕后侦查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完善性的规定,比如补充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制证人出庭并加大了对证人的保护力度、将律师介入提前到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部门询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进一步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细化逮捕法定条件等等。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确立对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这几个方面来做些分析和设想,进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项新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一经颁布实施立即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讨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界定、合宪性问题关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程序控制不到位,配套细则不完善,检察监督不合理的弊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进行诉讼化构造,细化配套措施,完善检察监督制度是其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甲方乙方     
员工成为犯罪嫌疑人,工资还要发吗Q我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最近公司有几名员工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目前处于"拘留、逮捕、取保候审"阶段。请问,在此期间,这几名员工的工资该如何发放,社保该如何处理?A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员工通常被区分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两种身份,所以对具有不同身份的员工,适用的政策依据也有所不同。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员工。《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二十八条规定:"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暂时  相似文献   

18.
李晓明  王晓冰 《活力》2011,(17):36-3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相似文献   

19.
取保候审制度作为替代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考察美国的保释制度,分析了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明雷 《活力》2005,(9):99-99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并要求在侦查环节介入的越来越多。如何面对,已成为侦查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刑事诉讼法》第96条对律师在侦查环节的介入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侦查人员、律师、犯罪嫌疑人就此问题的认识不一,看法不同,现就自己的认识提出浅见,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