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立川  孙蕾 《活力》2011,(10):107-107
所谓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不一,采取的手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迥异,尤其是地方媒体面临的这方面问题更多。所以.强化对地方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的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王建宇  赵振东 《活力》2013,(12):111-111
所谓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不一.采取的手段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迥异.尤其是地方媒体面临的这方面问题更多。所以,强化对地方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的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媒体的报道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介绍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理论基础,分析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应该采取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爽  李晓丹 《中外企业家》2012,(21):168-169
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媒体报道中追求的主要"卖点",传媒环境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进入公众视线。在各级政府的"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中,新闻发言人制度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是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困境的消除有赖于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与此同时,媒体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其不利影响,为政府与公众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首先,新闻发言人首先要与记者成为"朋友";其次,媒体应加强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策划,学会识别新闻语言和宣传语言,警惕舆论传播中"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与新闻发言人进行有价值的"互动";最后,媒体应采取"后发制人"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树国 《活力》2012,(8):196-196
作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其突然性的特点,对于媒体来说,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也是对媒体日常工作和新闻报道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同时,在资讯传播手段异常丰富的今天,谁抢占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谁就会有效赢得受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新闻媒体能够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新闻应急指挥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志涛 《活力》2014,(10):119-119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随着民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诉求不断增强,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是网络媒体人面对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魏伟 《河北企业》2013,(7):108-108
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涉及面广、影响巨大,极易引起群体性恐慌和不安,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满足一般新闻报道的要素.又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肩负自身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传递正能量。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佰亿 《活力》2014,(5):54-54
突发事件,是检验媒体机动性和灵活性的最基本采访任务;而重大突发事件更是对媒体从业人员和媒体本身最重大的考量。重大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大体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反映了一个媒体的决断力、执行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媒体的应对态度和应对方法也或推进或影响着事件本身的进程,或消除或扩大着事件造成的影响,因此正确且巧妙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是所有媒体和媒体人必须研究和总结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谢平 《活力》2012,(6):170-170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党报的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党报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可视化报道日益受到媒体的追捧,目前各大媒体仍处于积极探索中。对马航失联这一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更能体现出各大媒体可视化报道的水平。其中,新华网对此事件的可视化报道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1.
拆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事前无法预先掌握、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和影响的重大和较大城市房屋拆迁纠纷。当前,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影响力日益增大。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可以在事发后数小时内,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且大量负面信息掺杂其中。因此,作为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之...  相似文献   

12.
贾世平 《活力》2014,(10):108-108
通常把那些无法预知的、突然发生的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新闻媒体之所以越来越重视重大灾害事件的采访报道,一是重大突发事件关系重大,二是突发事件往往受到各方关注;三是对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能起到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与此同时,广播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出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无法预知的,并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危险性,这就给广播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何晓艺 《活力》2012,(3):56-56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力量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网络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焦红瑞 《活力》2012,(10):178-178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报道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由于公众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在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媒体在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在突发事件面前,将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呢?  相似文献   

15.
7月3日从中国银监会获悉:为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银监会决定重点采取四大举措迅速有效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时报》日前报道公众和环境研究中心制定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日前在京首发。其基础数据来自于国家环保总局、各地方政府或地方环保局实时公布的各类环境评估报告,还有部分数据来自媒体的环境类报道。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据此得出结论,中国空气污染的源头是环保不达标企业。目前,在数据库内可以查询到的不达标企业达4500多家。造成空气污染的不达标企业,以内资中小型企业为主。  相似文献   

17.
据媒体报道,今年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债务为2.4万亿,但是,能够筹集的资金却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 对此,媒体在采访某省级银行高管时,这位高管用这样的话对记者说,十个茶壶七个盖,许多地方债务问题都快捂不住了。  相似文献   

18.
张海涛 《活力》2012,(9):56-56
2010年3月28日,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20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井下共有261人作业。造成153人被困于250米深的矿井中。同年8月5日,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导致33名矿工被困700米深井下。对这两起矿难我国媒体和智利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连续行的直播和进展报道。这两起矿难的性质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双方媒体的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别,在本文中作者试着论述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收获的不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飞 《活力》2014,(12):96-96
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舆论监督报道也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媒体监督是不可或缺的。而新闻媒体由于舆论监督成为被告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有些媒体为了避免吃官司,更好的保护媒体自身的安全,经常对一些稿件进行模糊处理,采取被批评对象隐身化,真名采用化名。看起来安全保险,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和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不是媒体自身保护的最佳方法,为此,媒体必须学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以及采访事件方面的相关知识,使监督的稿件报道的更加客观、准确,才是舆论监督报道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翔 《活力》2010,(4):185-185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把严肃的反腐败报道用娱乐化方式进行报道。这是一种畸形的舆论监督取向,将对媒体自身、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影响。故此,本文提出,应对传媒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