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静 《社会科学动态》2010,(12):214-215
与时代发展相伴,“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是“新新人类”、“草莓一族”,“草莓很漂亮,但彳艮娇贵,不能磕也不能碰”.随着该群体越来越多问题的暴露,其逆商发展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重点。旨在通过对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特点的论述,着重谈谈如何克服失败因子,提高其逆商水平,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2.
姜明  银有志 《活力》2013,(10):132-132
一、“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1.社会环境 “90”后学生出生于开放的社会化环境之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他们的生或普遍较为优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多.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致使他们缺乏生活挫折体验.没有形成自身的健全人格和自我认同感,从而导致了他们的“自私”、“追求个性”“爱表现”等等的社会偏向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胡海军 《乡镇论坛》2011,(20):28-28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他们走向农村,既可以传播新知识,带去新观念,也可以在农村的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是,目前许多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后,与农村社会就像“油”和“水”的关系一样,总是浮在水面上,没有融入进去,致使他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明刚 《乡镇论坛》2011,(11):27-27
笔者与一老乡聊天.其中问到他们村的大学生村官对大伙的生产、生活等都有什么帮助时,这位老乡说,村里是来了一位大学生村官.可很少看到他来村里。说实话,刚开始,一听说有大学生到村里来“当官”.大家非常高兴,毕竟人家喝的墨水多,对外面的事、政府的政策、国家的法律等都比我们了解得多。心想,要是他们经常在老百姓身边,说不定办个事、解个难也都方便。可大学生村官却很少在村里“露脸”,老百姓难免点失望。  相似文献   

5.
那佳 《中国就业》2008,(12):39-3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年轻、思想活跃、创造性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其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李磊 《乡镇论坛》2014,(5):39-39
当前.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扎根基层.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工作的开展.但有些地方却喜欢“区别对待”大学生村官.总将一些无关痛痒、繁杂琐碎、无人问津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来完成,而真正具有锻炼价值、涉及核心的工作.大学生村官却很少能参与其中。这种被“边缘化”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段艳 《乡镇企业科技》2011,(22):235-236
本文分析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假期“留守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假期“留守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假期“留守大学生”的社会整合能力,为他们在假期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空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乡镇论坛》2010,(2):17-17
河南省柘城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事局、共青团县委及金融、农业、科技等有关涉农部门.为大学生村官量身构建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联盟”正式挂牌成立。“创业联盟”旨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付干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基层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同时方便他们交流创业信息,明确创业方向,提升创业技能,寻找创业伙伴,获得创业扶持。  相似文献   

9.
赵星 《乡镇论坛》2014,(11):38-38
最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3位大学生村官又多了一个“庄稼汉”的称呼。雨雪天气刚过.他们就穿上雨靴早早地在农田里忙活开了.不过,这回他们干的事有点新鲜.要在田里用水稻“画”画.  相似文献   

10.
汪代华 《乡镇论坛》2011,(23):35-35
7月8日晚。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团到忻城县进行慰问演出。由此拉开了广西大学生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据悉,此次“三下乡”话动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以“青春献基层。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磨炼意志品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为基层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套餐”。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泽州县检察院深入乡镇为大学生村官上法治课,引导大学生村官及时关注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400余名大学生村官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的农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广泛联系群众的便利,为发挥他们宣传法治、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该院检察官和大学生村官座谈,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结合起来,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做好矛盾“调解员”。  相似文献   

12.
周俊杰 《乡镇论坛》2014,(34):17-17
河南省西峡县通过“四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一是逐人谈心,摸底到住。采取主管领导逐人谈、乡镇书记重点谈、大村办集中谈等形式,在换届选举前就对全县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了三次谈心交流。通过谈心,打消他们“在村里干没前途”的想法,破除他们“国考不中,在村不中”的心理,积极鼓励他们通过努力,树立“在一线为民服务最光荣”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于化杰 《活力》2010,(4):81-81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革命。也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4.
张丽 《活力》2010,(4):110-1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和后备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不仅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问题,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陈凯 《活力》2013,(4):139-139
犯罪行为构成了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这种行为必然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犯罪新闻。犯罪新闻报道承载着多种功能,比如宣传法制精神、进行普法教育等。总结起来,犯罪新闻报道的核心功能应该是通过报道,减轻公众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压力,让人们看到法制力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然而现实中的犯罪报道却屡屡走入误区,不仅没有起到减压的作用,反而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压力,甚至助长了暴戾之气。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犯罪报道中常见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王巍 《活力》2010,(8):252-253
近年来,我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在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以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城市为目标。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法制化”的工作思路。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使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新描绘人生坐标走上新生之路.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犯罪.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世界《财富》论坛在北京召开,“财富”风暴席卷中国,成为媒体与舆论最大的焦点。论坛虽然结束,然而,“财富”的话题仍然热烈而抢人眼目,为公众所关注。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催生了一大批财富阶层,无数新时代富豪迅速成长,成为“先富一族”.在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反哺社会.  相似文献   

18.
胡盈 《人力资源》2005,(7):60-61
农民总是盼着好年好景好收成.而大学生呢?“看家国人生,求生存发展”说得有些大了,但他们希求“教育改变命运”却是实实在在的,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门槛到底有多高,他们的“就业安全”是政府和市场要共同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技术发展飞速。作为新科技,网络功能的利弊也显而易见。许多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能分辨善恶,成为了利用网络手段来违法犯罪的潜在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栋梁,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正确引导和协助他们明辨善恶,防范未然,使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安全,规范地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交流,使之将来更好地于社会服务。本文从分析校园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网络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服务于信息科技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20.
犯罪“黑数(darkfigure)”在犯罪学上是表示未报案的犯罪案件数,延伸应用到没有发现的犯罪案件数。专家学者和执法机关一致认为,有案可查的计算机犯罪统计数字不能说明犯罪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犯罪存在较大“黑数”。一、计算机犯罪的“黑数”问题产生的原因1.犯罪人员的智能性与其他犯罪相比,计算机犯罪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大多数信息犯罪人员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作案前通过周密的预谋和精心的策划,通过Internet直接或间接地向计算机输入非法指令,来篡改、伪造他人的银行帐户、存折和信息用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