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蕊 《活力》2014,(5):58-58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入,调查型采访开始萌芽,作为专有名词的“调查性报道”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以调查报道著称的媒体和记者。  相似文献   

2.
张琳琳 《活力》2014,(9):50-50
一、采访的概念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记者的采访就是发现的过程,发现美、发现普通人看不到的新情况、新事实,进而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3.
高胜堃 《活力》2011,(20):107-107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和报纸中的新闻,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下面,就浅谈一下广电记者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5.
孙冬梅 《活力》2011,(5):176-176
新闻采访对于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来都是先有采访,而后才有广播、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轻视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搞新闻的业内人士都深谙此理,采访的好与坏,深入与肤浅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价值。采访要做好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反映事物的规律很不容易,关键看采访者如何驾驭采访.如何在实践中使这门艺术充实和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6.
张丽华 《活力》2014,(22):50-50
新闻是电视的主体,质量是电视的生命。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受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一篇新闻报道得到受众的喜爱,将好的新闻作品展现给受众,这就要求记者在每一次采访时都要做到深入的采访和细微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吕越 《乡镇企业科技》2010,(33):134-134
一个合格的记者要学习采访提纲的写作。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无头苍蝇"。拟定采访提纲就是要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作采访提纲。  相似文献   

8.
于晗 《活力》2014,(6):131-13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访问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在采访活动中营造融洽的“自己人氛围”,通过感情交流促进信息交流,使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9.
高媛 《活力》2013,(4):164-164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听众欢迎。  相似文献   

10.
苗壮 《活力》2013,(4):112-112
记者经常与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并且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到他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如何在始料不及、纷纭变化的事态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采访思路?其实总结起来只有六个字:观察、提问、应变。  相似文献   

11.
邬新娅 《科技与企业》2014,(10):262-262
记者表面上是个光鲜的工作,但其背后所隐藏的辛酸却无人得知。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会遇到各类的问题,总会让记者受到不少的挫折,经过长时间工作经验的总结,也逐步总结出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厉昕 《活力》2013,(10):88-88
随着电视新闻制作播出手段的不断多样化。记者型电视新闻主持人这个角色应运而生,这是新时期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个新型的电视新闻主持人类型,与过去传统电视新闻主持人相比,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工作内容和全新的角色内涵,也承担了更重要的工作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李婉婷 《活力》2011,(18):114-114
一、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的采访对象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记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而提问又必须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14.
15.
当被环保组织问及是否知道《办法》中第二十条,要求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的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在内的企业环境信息,且企业不得以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时,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声称,他们是通过绿色和平组织的问卷调查,才知道《办法》中有相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笔者基于十年一线记者经历,讲述了记者生涯中所普遍遭遇的困惑;以采访北川重建、南非世界杯、伦敦奥运会等亲身经历,描述了对这个职业以及对人生的认知,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记者选择暗访就是选择一条在黑夜里行走的路,夜是黑暗的,黑暗的角落里总是藏污纳垢,路是曲折的,曲折的连环处总是晦暗不明。那有些人不禁要问,记者干嘛这样不安分呢?我想说:除了责任心,还有职业道德,有些记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引爆“地雷”为了让行走者今后能在阳光下昂首阔步。  相似文献   

18.
吴天飞 《活力》2013,(9):53-53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颇有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近年来。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被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效果.而且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更使受众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的一些特制,因此,隐性采访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记者的诚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营科技》2005,(4):F0002-F0002
为总结和宣传“十五”以来全省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配合云南省科技大会的召?开,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中央驻滇和省市主要新闻单位的科技记者,参加“云岭科技记者行”活动,对一些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十五”以来的科技成就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8月13日,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章建忠走进宁夏广电总台“百姓关注”直播间,在“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中,面向广大听众,就2010年我区民生资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以及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过程申,章厅长还与场外听众进行了互动,详细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