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框架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参与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时代经贸》2010,(15):32-34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2010年1月1日,在中国和东盟19亿人民的共同期盼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成为惠及人口最多的、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的13%,并将进一步增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额近十年保持了平均23%的高增长率,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将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流趋势。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过多年努力,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合作层次逐渐提高。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在“10+1”领导人会议上就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达成共识。2002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构想到现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多数国家都在多边、地区或多边多种层次的经济合作中把握契机,寻求发展。中国也一贯重视并不断推进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缘相邻、文化相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是不断充实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区域联盟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日益浮出水面。2001年11月,朱基总理在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提出三点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在中国和东盟19亿人民的共同期盼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国积极加入区域化经济组织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进一步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中国与东盟继续努力、共同克服.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易波 《时代经贸》2011,(2):86-8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极大增强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提高了国际地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为各方带来双赢的结果,并将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本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双方贸易额进行定量考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彼此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自贸区的建立使双方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9.
禤永明 《经济师》2010,(3):93-94
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东盟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门户的客观基础,各国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外加庞大国际市场,具有沟通国际国内市场的空间优势,各国地理相接,人员相亲,经济历史文化联系紧密,具有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优越条件。只要各国致力于提升自贸区国际竞争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自贸区内各成员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0.
加强福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慧 《发展研究》2003,(10):20-21
2002年福建省与东盟各国贸易总值达25.6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43.42%,东盟成为福建仅于次美国、日本、欧盟及香港之后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无疑将给福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一、福建与东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 福建与东南亚的地域优势和经济互补性为企业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杨欣 《时代经贸》2007,(1Z):67-68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中国、东盟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合作,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创建广东稳固的东盟贸易市场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立 《新经济》2011,(12):84-87
建立广东稳固的东盟贸易市场,是全球化背景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重大战略。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宣告建成,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亚洲、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3.
东亚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地区共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多人口,集中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是东盟十国、日本、韩国以及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中国的总称。这个被德国著名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宣判为“死刑”的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反往日的冷寂,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被称为支撑世界经济格局的三大板块之一。然而随着欧盟的建立,东亚除正在成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现状使东亚各国失去了巨大的,本来…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峰会上,各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文从中国-东盟开展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微观厂商主要是跨国公司的角度,设立假设条件,研究中国-东盟的引资效应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一、构建中国—东盟反洗钱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一)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成员国的法制健全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都处于弱势。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类优惠政策在吸引投资、扩大进出口,增加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亚地区掀起一股谈判和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潮.继中国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文件后,日本与东盟也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比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地位、优势及合作模式、面临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任瞳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53-154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亚地区掀起一股谈判和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潮。继中国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文件后,日本与东盟也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比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地位、优势及合作模式、面,临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艾华 《时代经贸》2006,(1):30-3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之间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与一些国家商签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中国已步入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建或正在商谈建立的自贸区有9个.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区域及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于11月10日正式加入WTO。中国入世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加入WTO后必然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甲林 《经济论坛》2003,(17):24-25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成趋势,中国与东盟十国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已正式启动。我们认为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尽快制定推进我国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战略规划,利用中国与东盟的人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共同创造条件,使中国和东盟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以中国与东盟为核心,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由来目前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主要分为三个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盟。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美、中美和南美等34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2005年1月成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欧盟在200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