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构建了本币升值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结论认为本币升值与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净外币资产型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如果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则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危机.实证检验表明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因债权型货币错配造成的净值损失与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货币错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现有银行危机预警体系和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概括了现有预警系统的优点和缺陷,提出了建立更为有效的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想,以期为有效管理银行危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安全是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国际金融界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防范商业银行危机。本文运用统计理论与方法,从银行内部管理不善、贷款过于集中、投机行为、宏观经济形势恶化、贷款人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同业竞争过度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商业银行危机的产生原因与机制,商业银行危机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原因促使银行危机成为最近一段时期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这些原因包括银行危机在国际范围内的频繁爆发,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以及银行危机对一国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等方面。本文将结合国际社会对于银行危机的判定标准以及我国银行体系的实际情况,重在阐述这样一种观点:虽然目前银行危机由于政府提供了大量的隐性担保而得以抑制,但在长期内,银行危机仍有可能从越来越多的银行失败蔓延开来。消除隐藏在我国银行体系内潜伏的巨大风险,将银行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将是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上市银行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稳健的发展策略,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全面衰退,而且波及世界许多国家。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  相似文献   

6.
《国外财经》2000,(3):75-86
随着墨西哥及亚洲货币动荡,金融危机这一主题成了学术讨论及政策评论的最前沿问题。本文分析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银行系统的问题典型地先于货币危机,而货币危机加深了银行危机,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金融自由化通常先于银行危机。  相似文献   

7.
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额的损失,银行脆弱性作为引发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受到各国学者和监管当局的研究和重视,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脆弱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角度来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脆弱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模型的建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脆弱性的因素,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银行脆弱性有显著影响;GDP增长率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负向影响,通货膨胀率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中观金融变量的存贷实际利差只对我国国有控股银行的脆弱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微观银行变量对银行脆弱性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规模对银行脆弱性呈显著负向影响;贷存比对银行脆弱性呈显著正向影响;拨备覆盖率与银行脆弱性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997— 1 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 ,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同时爆发 ,即共生性危机的发生引发国际社会与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重新思考 :这种共生性现象是否确实具有普遍性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但到目前为止 ,很少有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来证明这种联系的确存在。正是基于此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 ,旨在揭示出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影响 ,换言之 ,共生性危机的发生是具有显著性的。具体来说 ,本文以 1 975— 2 0 0 0年期间 53个国家危机的发生情况为研究对象 ,分别运用频率分布、信号法 ,以及概率回归模型来分析两种危机的共生性 ,并得到非常一致的结论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 ,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 ,同时银行危机更趋向于作为货币危机即将发生的同步或预警指标 ,而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9.
货币错配与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问题,它具有净外币负债和净外币资产两种表现形式.在新兴市场中,只要其银行体系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不管表现为哪一种形式,都会增加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且在宏观或微观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甚至是货币危机.此外,当出现不利冲击时,银行体系中存在货币错配将会导致其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
刘茂盛  谢顺利 《经济师》2007,(8):36-36,70,241
文章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银行危机形成机理研究中来,指出银行危机其实是一种银行经营的无序状态,是由系统总熵变增加和随机涨落引发的。因此,提出实行创新、谨慎的银行监管模式,稳步推行金融自由化及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来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共生危机的事实表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共生的现象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均可能出现,而非某一类国家所特有的现象.基于对共生性货币银行危机触发机制国别差异的考察,文章在对1980~2006年间60个国家共生危机发生情况识别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生危机生成的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的共生危机主要是经济中各类矛盾累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源于本国制度缺陷,而采用滞后一期的变量来解释工业化国家共生危机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美英如何诱导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英如何诱导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美)凯塞·沃尔夫1995年6月6日,日本中央银行公布了银行体系拥有坏债的官方统计数字,该年度日本15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一共拥有40万亿日元的坏债,折合4000亿美元,其中仅21家最大的城市银行和信托公司,就拥有...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声誉危机是指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的声誉风险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一种对商业银行生存具有紧急且严重危险性的情境或事件。简言之,失去控制的声誉风险就是声誉危机,没有爆发的声誉危机就是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14.
银行风险及危机预警体系对于一国的银行及金融安全极为重要,而预警指标体系设置成为构建银行危机预警模型及体系的基础.本文对于银行风险、银行危机及其预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分析和比较发达国家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惯例,对我国的银行风险及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了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银行危机:中国必须正视的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应提高到银行危机的高度来认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是股份制危机的典型表现,我国银行‘危而不倒’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家信用的保障;二是后续资金的支持然而,国有银行信用不等于国家信用,银行不良贷款与存款的关系类似于“石头”和“水”的关系,一旦“水落石出”则可能引发全国性的支付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6.
贾丹 《经济论坛》2010,(7):150-153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由高负债率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但一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高低取决于该国国民经济和银行治理两个层面。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银行危机,在银行危机"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对本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基于银行脆弱性和危机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生成机理及其现状特性,提出治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防范银行危机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危机银行主动寻求收购或兼并等传统的自我救助措施存在零散、不成机制等不足,应该采取应急资本机制,即在特定条件下,银行通过债转股或者强制削债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损失吸收能力,以防止银行破产倒闭或者在银行倒闭后由纳税人承担损失的一种自我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阿根廷对阿根廷来说,80年代是在银行危机中开始,也是在银行危机中结束的。80年代初期,阿根廷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银行危机。处理这次危机的办法以及其他因素加在一起,使阿根廷在80年代末期不得不面对又一次银行危机。危机的开始。阿根廷80年代初期的银行危机...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文章分别定义了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指出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银行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货币供给量、产出水平和失业率以及财政收入;货币危机对宏观经济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水平。  相似文献   

20.
自2007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许多研究关注此次经济衰退与贸易下滑之间的关系.笔者的目的是研究银行危机与贸易波动之间是否存在较为稳定的一般性关系.笔者采用了1976-2008年172个国家和地区32年的数据,以银行危机作为双边因素,分析了贸易双方中,一方或双方发生银行危机对贸易产生的影响.笔者发现,贸易的下滑主要发生在危机后的时滞效应阶段.当一方已经发生危机,另一方也发生危机时,对贸易的影响并不会显著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