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20余年的工作中,曾有过多次工作岗位的变动,但不论在哪个岗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仍是《安徽农村金融》这位良师益友。在10多年的写稿生涯中,屡屡有拙作发表,每见一篇,我就剪贴下来,闲时翻阅,颇为欣悦。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村金融》月刊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农村金融读者的普遍欢迎。特别是近几年,刊物与时俱进,在指导农村金融工作、推动改革和发展方面成绩卓著,在基层读者心目中声望日增。我手捧每期《安徽农村金融》犹如倾听良师教诲,细听益友忠言。如今,我把她定为终身读物,期期珍藏,以便随时回味。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村金融》2003,(4):63-63,54
4月13日,淮北市农行办公室召开了一次员工评刊座谈会。来自全市农行系统不同岗位的同志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对近年的《安徽农村金融》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并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研究》2006,(5):56-56
2006年3月31日至4月1日,《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笔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部分作者和读者就杂志的办刊、组稿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的各位领导、编辑处全体成员与部分作者和读者们在会上交流了彼此的心得,汲取彼此的意见和建议。会议首先由《农村金融研究》主编郑逊讲话,郑主编  相似文献   

5.
我是黄山市农行的退休干部,今年79岁。1950年我在芜湖市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1961年调至人行徽州中支行,后人农两行分设到农行,先后在农金、信合等业务部门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几十年来,我与《安徽农村金融》一直有联系,且情谊深长,是我难忘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村金融》,对我而言是一份青春跃动的情怀。22年前,当我走出校门,迈进农行,向我伸出热情臂膀的恰是《安徽农村金融》。我们一样年轻,并且都姓“试”。我在试用期,她是试刊。打那儿以后,我作为《安徽农村金融》的编辑与她相伴了15年。铅字是神圣的,油墨是香的,她引领着我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我是八十年代初参加农业银行工作的一名基层行的员工,一直在经营行从事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由于本人对写作有些兴趣,在工作中渐渐地感到每个月一期的《安徽农村金融》具有指导性、可读性、知识性,总是那样引人入胜,给予我很多帮助和启迪。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业务、新知识、新举措日新月异,目不暇接。无论我身在何岗位,也无论工作是怎样的冗繁,每期的《安徽农村金融》是必读的,这里有丰富的知识营养,有开启的知识之窗,还有专家们开设的讲堂……《安徽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村金融》走进我的生活已经有不少年头了。在我的记忆里.从接触的第一天起,刊物带给我的感觉就如同涓涓的溪水、微微的和风、柔柔的细雨,将我的心灵静静地滋润、抚慰;有时却又象滚滚的洪流、巨大的浪潮,推着我勇敢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每次将你捧在手中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过后,我就不能不相信——你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能让沙漠变成茵茵绿洲.能将荒园开垦成花的海洋。我是真心喜欢你!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1982年的《金融经济》杂志。到今天已走过了25年,出版了300期。我们不想忽略这件事。于是便将它作为了本期策划的内容。这不全是为了应景。而是想从中寻觅杂志作为一种智慧活动的真谛。 操柄《读者》的胡亚权先生曾经在总结《读者》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读者》是人性的。是理性的,是知性的,是平民性的”。这似乎囊括了期刊的生命之绿。《金融经济》走过的300期似乎也朦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生命之绿.只不过她还没有完全的领会和掌握。正因如此。我们就有必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然而,历史毕竟是过去了的事情。它可以告诉未来,但它对未来并非灵丹妙药。未来仍需我们去学习。探索,扬弃,进取。收获——我们愿意与读者同行。一起去享受那种智慧活动的快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每每看到书柜里收藏的一摞摞、一本本《安徽农村金融》,我的心中便油然生出一种收获感、喜悦感。《安徽农村金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启发性、欣赏性和收藏性,每阅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自《安徽农村金融》改版以来,我认真地读这份月刊,几乎每期必读,每期都保存下来。《安徽农村金融》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内容丰富,健康向上,舆论导向正确,起到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富有“朝气、生气、金融气”。纵览每期刊物,描绘出蓬蓬勃勃、向前发展的安徽农村金融概貌,反映全省农行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基层读者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2.
在盘点2005年的工作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被安徽省农村金融学会和《安徽农村金融》编辑部评为“2004—2005年度学会及通讯报道工作先进个人”,我深知这份荣誉既凝聚了编辑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同时又肯定了我的笔耕劳动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抽屉里,一直保留着8张题为“中国农业银行公文管理讲座”的复印件。这8张复印件是我日常处理公文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我看过很多遍,有的地方还做了标记.纸张虽已陈旧,但我珍爱如初。8张复印件的原稿就刊登在《安徽农村金融》2000年1到7期的“知识窗”  相似文献   

14.
初识《安徽农村金融》是在几年前。2001年调至支行计会部,常能见到《安徽农村金融》,闲时便拿来翻阅。当时还是双月刊,新的看完了就到办公室找些旧的来看。那时正值“新一代”切换上线。当在业务上遇到问题时就从中找答案。几年来,有不少的新业务知识来自干《安徽农村金融》。对我而言,《安徽农村金融》就是我的老师、我的学校,在业务上给了我许多指导与帮助。2002年初,支行撤并三个偏远低效网点,一季度存款上升创历史新高,我试着写了篇通讯稿邮寄到《安徽农村金融》,不久居然接到采用电话。让我用电脑录入通过电子信箱传过去。我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虽然也曾在地方报刊上发过“豆腐块”,但是,第一次向《安徽农村金融》投稿就能被采用,我还是有些意外与惊喜。从此,只要支行有闪光点、先进人物事迹等,我就用通讯报道的方式投稿,多数都被启用。  相似文献   

15.
16.
我与《安徽农村金融》有“缘”,这话要从1991年说起。那时我刚进农行,在城关一个储蓄所上班。有一天.支行存款股送来一本《资金组织通讯》,我爱不释手,看了很多遍,师傅们看到我这样喜欢阅读业务书籍,就向我推荐了《安徽农村金融》,自此,我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究其缘:我1982年高中毕业,因几分之差而高考落榜,回乡务农,由于自小喜欢写字画画.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进步较大,1985年被县电影院聘为专职美工,1991年招工进农行工作。刚进农行时我对金融知识缺乏、对柜面业务不熟悉,但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工作责任心以及对农村金融事业的热爱,促使我急需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此,《安徽农  相似文献   

17.
读书、写作,是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大学时代我就喜欢写作,且在校园小有名气,于是成为学生刊物《探索》主编和校园之声广播站总编缉。1980年7月,我在湖南财经学院银行专业毕业分配在农行湖南隆回县支行担任总务,这是个大杂大烩工作,物品采购、领发、车辆管理、环境卫生、工资计发、食堂管理都是我的份内工作,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曾一度让我心灰意冷,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遥远。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发挥《安徽农村金融》的宣传导向作用,服务于全省农行业务经营和发展,7月22日,《安徽农村金融》编辑部一行借课题调研之机,在阜阳分行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支行通讯员、宣传员24人参加的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13日,《中国工会财会》编委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编辑发行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召开的。会议由全总财务部副部长、中国工会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会财会》编委会副主任李守镇主持;编委会副主任、总编辑何恕安作了《努力办好期刊为工会财务工作服务》的工作报告;编委会副主任、社长刘庚业宣读了《中国工会财会》编委会《关于表彰2005年先进征订发行单位的决定》和《关于表彰2005年优秀文章摄影作品和先进组稿单位的决定》;中国工会财会杂志社发行部书面总结了2005年的征订发行工作,安排了2006年的征订…  相似文献   

20.
《金融经济》到2007年已经走过了25年的里程,到2007年第6期是该刊出版发行的第300期.25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她却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