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困境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以户口登记和管理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遇到的困境比较多,进程比较缓慢,改革效果不明显。教育制度改革的滞后,城乡社会保障的显著差异,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以及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严重阻碍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强  张辉 《乡镇经济》2006,(6):21-25
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城市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显现,城镇化中的区位差异更加突出,与其他相关改革不配套等,致使户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我们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坚,水正在逐渐被打破,应继续深化改革,按一定的目标和步骤,坚持推进城镇化、公民一律平等、逐步到位、制度协调配套等原则,探索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人口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王伟 《魅力中国》2011,(14):317-318
中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由其多重的功能性成为专制王权政治社会控制和经济管理的重要制度;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二元户籍制度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制度“壁垒”。以历史的维度考察中国的户籍制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综合作用,回归其基本价值本位,应该成为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相应地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已成为一种强烈的呼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系统改革,它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制度等等多个方面,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废除当前的户籍制度就可以解决,不可操之过急,只能循序渐进。完全的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5.
沈英 《特区经济》2009,242(3):135-137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被定为农民。本文从农民工视角出发,从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变迁着手,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对农民工的影响。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欣 《黑河学刊》2006,(6):124-126
户籍制度改革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个人身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改革户籍制度无疑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尤其是北京户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让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7.
崔晓红 《新财经》2010,(6):28-31
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的情况下,要让农村人和城里人在保障房制度上率先实现平起平坐,步子跨得有点大了。愿景很美好,只是近期实现不了  相似文献   

8.
梁慧 《改革与开放》2011,(8):142-143
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紧密相联,理论上讲,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改革户籍制度.但实际中,农村户口向城市迁移的现实情况表明了改革后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户口迁移没有起到预期的显著效果.以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的视角来解读其原因,在于改革后价值观念系统的改变相对滞后,从而阻碍了户口迁移步伐.  相似文献   

9.
杨风寿 《改革与战略》2011,27(12):29-32
较长时期内,我国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成为社会持续关注且饱受诟病的根本制度之一。为何户籍是其他社会政策、制度的“固定器”?户籍制度的改革为何进展缓慢?文章尝试对我国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福利及其它具体社会权益做深入分析,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的基本思路:理清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权益的政策规定、措施,按照其社会权益的重要性、实现的可行性以及户籍政策供给主体的权责性质以及财政能力等,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分步骤、分阶段、阶梯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任务。烟台积极顺应城镇化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中烟台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应从细化落实现有户籍改革政策、制定完善户籍改革配套措施、逐步消除依附在户口上的差别待遇、加快城中村居民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徐豪 《中国报道》2013,(3):30-31
从长期上来看,户籍制度应该转变为一元化的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区别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虽然社会对户籍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十几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却很缓慢。之所以进展缓慢,就在于附加在户口背后的利益众多,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都与户口挂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于虹 《辽宁经济》2012,(2):15-17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社会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辽宁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坚持正确原则和采取切实举措,更加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全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甘肃省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并针对当前所处的制度环境,提出了甘肃省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的优化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红燕  宋惠敏 《改革与战略》2007,23(11):23-26,30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和制度背景,并成为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在"和谐社会"视角下,重新解读户籍制度--主要围绕户籍制度与权利、利益分配,户籍制度与社会流动,户籍制度与城市融入三个方面,透视户籍制度与"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的差距,明确以"和谐社会"价值观为制度伦理原则,提出户籍改革的目标.这对改革中制度选择和创新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选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小民 《特区经济》2005,(8):139-140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政策措施。改革后,我们虽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户籍制度的本质特征,即户口的不可迁徙性没有改变。这种户籍制度使公民没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它限制了财富、知识、权利在不同人群之间的流动,这必然影响了经济自由,而我国的城市化运动实质就是经济自由化的一种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力推动城市化运动的时期,所以不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必然使我国的城市化运动流产。因此,我们应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从而推…  相似文献   

16.
郑艳 《新西部(上)》2007,(10X):242-242
作为社会次级制度,户籍制度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形成于新中国初期,其功能一开始并非是严格控制城乡人口流动,实现城乡隔绝,在经历了一系列功能演变,才形成了现今二元制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次级制度,户籍制度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形成于新中国初期,其功能一开始并非是严格控制城乡人口流动,实现城乡隔绝,在经历了一系列功能演变,才形成了现今二元制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户籍制度既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一下子放开。政府应当在城市资源可以承受的幅度内,逐步放开户口限制,加快吸收农村户籍人员进入城市的步伐;“民工短缺”现象出现,从户籍管理制度角度看,是政府通过户籍制度管理,对城市资源进行强制性垄断,限制农民工走向城市,形成人为的“非国界壁垒”造成的。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吴剑崇 《老区建设》2013,(24):22-24
中国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三个方面都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而且这三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结构。成渝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把户籍、社会保障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渝户籍、社会保障和土地制度三位一体的联动改革对我国其他地区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