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1%.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发挥的作用和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农民工住房保障就成为了困扰他们的大问题.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简要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蔚琼 《经济纵横》2015,(2):105-109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与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相伴而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保障农民工住房权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的比较,剖析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将有利于深入探索更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8—201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住房市场的区域特征,并测度各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发现在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差,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较好,而且在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要比西部地区更好一些。通过2010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国10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区域差异,并对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分别提出不同区域的农民工住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城市住房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城市住房问题不容乐观,现有政策及利益分配格局使得差距逐步扩大、形势日益严峻.通过对农民工住房供给需求的成本-效益分析,从住房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角度阐述了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的迫切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落实责任主体,缓和各方矛盾,以实际行动分阶段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住房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因,农民工在城市收入较低,自我保障能力弱,同时又缺乏有效的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住房选择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辉  刘南南  李小琴 《经济地理》2019,39(11):165-174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96个城市的城市特征数据,通过Biprobit模型和IV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流转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①农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②对于全样本农民工,农地流转推动了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市场整租房、自有住房过渡,进而提高了其市民化意愿,加速其市民化进程;对于农地流转农民工,农地流转租金的提高能推动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自有住房过渡,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进而增强其市民化意愿;③从边际效应看,提高农地流转租金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边际效应远小于农地流转的边际效应,表明现阶段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整体偏低,相较于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来推动其市民化进程,农地流转更多起到为农民工与农村、农业解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城市化、乡村化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弊端,提出二者对称发展的需求及从农民工住房解决着手的路径。用客户均衡道理分析:政府应允许农民工在农村老家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并指标化,允许他们携带土地指标进城兑换城市住宅用地指标,最终仅支付建设与征地等费用(70平米住房在20万元之内)而获得城市的住房,使农民工城乡双重身份转变为纯粹的市民成为可能。指出乡村化是城市化的另一方面内容,乡村化与城市化同时发力才能解决农民工的身份转化,克服农民工双重身份的社会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8.
1.思想认识上的障碍。(1)政府对建立农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不够。从城市政府角度 看,农民工进城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带来了城市就业、住房、公共设施、交通、教育 环境等各方面的负担。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城市下岗职工增多,贫困人口的比重 有所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成了政府 必须优先考虑的迫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为 外来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必然增加政府的财政 负担,所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被提  相似文献   

9.
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的不公平社会状况是历史的延续,自然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扭转。在目前政府很难有能力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情况下,保障他们的利益,更应该从他们最起码的需求着手。也只有这样,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这一政策才具有真正意义。 1.减少各种各样的收费,给予农民工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落脚于我国现有住房保障对象缺失的实际,对住房保障对象的不公平性进行博弈论分析,提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把城市“夹心层”、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构建农村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利用2010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在城社会保障状况做了分析,并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了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参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积极影响。缴纳过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相比未缴纳者城市融入水平更高;居住在廉租房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正向作用,而居住在免费房或租房则起着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1.为农民工顺利流动和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等体制改革和创新,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的待遇,保证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要通过法定程序,调整城乡、地区利益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的城乡和地域分割,确认居民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并对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针对农民工的职业特点,建立农民工的分层保障体系,使进城农民工能逐步享受工伤、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在农民工工伤和职业病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如建筑、矿山等),大力推进农民…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中存在明显的分割,"城中村"等居住环境恶劣的"非正式"住房容纳了大量农民工。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住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针对农民工的单纯住房数量的供给在低端产业占主导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但在高技能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时其效果逐渐衰减。相反地,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的政策能够使住房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这类改良政策能够减少潜在的社会冲突所导致的社会资源非生产性损耗,使得分给城市原有居民的"蛋糕"份额也会变大,因此有希望成为一个可以自发实现的内生政策变迁过程,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自改革开放至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原有城乡二元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至城市,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繁荣,然而农民工保障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背景下广为民众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障。笔者由此浅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并探讨了相应对策,旨在有所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进城农民工的困境与城市政府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城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他们在城市的处境和待遇却处于边缘化的、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城市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与帮助,通过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为农民工进城居住和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转变政府职能,将进城农民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帮助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处于“伪城市化”或“半城市化”阶段,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城市常住人口住房需求,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任务重要且艰巨。住房保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对住房的巨大需求。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分析华中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和住房体系间的关系,将城市化与住房保障联系起来,提出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议以适应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的浪潮,数以亿计农民工群体背井离乡,走向城市,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伴随着这一进程出现了农民工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面临着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以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加和谐地进行城市化,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关注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在未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必然是长期趋势,如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不能融入其工作的城市,必然在城市形成"新二元结构",威胁城市的和谐发展。农民工进城,需要逐步解决其户籍问题。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重点是放在中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越是大城市,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往往也是外来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那么,是否有必要以承载力为理由来限制外来劳动力进入大城市?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三方面问题:为什么要进城?农民工进什么样的城,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进东部还是中西部?在方式、路径以及受到的制度障碍这几方面,农民工怎样进城?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效益,而他们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建立符合农民工迫切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长期进城农民工规模巨大,他们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长期定居,但由于缺少“稳定住房”,导致其在落户和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面临重重障碍,而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的关键原因。促进长期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定居,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稳定城镇化增速,提升市民化质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此,建议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注重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实施“长期进城农民工美好安居行动”,围绕加强住房和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完善农村“三权”维护与退出机制、构建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创新机制、综合施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