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估计和预测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对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对城市家庭消费部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估计了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家庭三类能源消费的直接碳排放量,建立了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识别城市家庭能耗碳排放增长和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储蓄水平的提高对于家庭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收入和储蓄的增加会抑制家庭燃气碳排放的产生,但对于城市家庭用电碳排放和城市家庭采暖碳排放,则表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消费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开展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探索数字经济对家庭消费低碳转型的作用机理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环境压力认知、助推消费者偏好低碳化、促进产品绿色技术创新赋能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更容易降低南方地区、低碳电力城市和城市家庭消费碳强度,抑制了财务赤字家庭消费低碳转型,有待激发老年人低碳消费市场,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衣着消费碳减排作用依次递减,对食品类和文教娱乐类消费低碳化发展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评估和预测有代表性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对总结低碳发展规律、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示范区之一,其设区市类型各异,又分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评估分析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情况,可以为浙江及其他省市的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全新开发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发展成效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碳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建筑、交通、消费四个分领域进行碳排放收敛分析,预测碳排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2015年浙江省各设区市的低碳水平相对2010年有了整体提升,不同类型城市低碳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低碳试点城市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自身低碳水平提升的速度开始变慢,而非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速度较快;(3)各设区市在工业、建筑、交通、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不存在绝对β收敛,试点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发挥浙江低碳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挖掘绿色新动能,对接国家、省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从城市规划、城市投资生产到城市生活消费等方面分阶段设计其实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投资主体配合、市民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低碳排放目标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嵌入式碳排放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居民日常消费产生的嵌入式碳排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EIO-LCA模型、ESDA-SDE和GWR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精细尺度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明显于空间异质性特征;高值区聚集于城市扩张较快的新建开发区,以大量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的居民为主;家庭和住房特征、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均对人均嵌入式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空间渐进规律明显,其中家庭收入和低碳消费理念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研究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及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在中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低碳交通模式构建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了城市低碳交通的内涵,并划定了城市低碳交通体系的研究范围。通过对我国交通能耗数据的分析采用能耗折算计算出近20年来我国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成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扩张、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居民出行私家车依赖增强等。通过设计低碳交通发展的路径,构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0年,我国确定天津市、重庆市、深圳市、厦门市、杭州市、南昌市、贵阳市、保定市八个城市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鼓励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六年来,各试点城市碳排放规模与人均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增速较试点前均显著降低,试点后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各试点城市的碳减排绩效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普遍高于同类地区;各试点城市均已实现或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减排目标。总结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经验,未来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应科学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低碳发展相关机制建设、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总结了美国、英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低碳城市群建设的基本经验,结合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群式转移的时代背景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株潭建设低碳城市群应该遵循承接低碳产业转移、构建低碳产业结构、完善低碳基础设施、培育低碳消费方式及制定低碳发展政策的基本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以低排放为主要特征。浙江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极度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消费,而其消费带来了巨大的碳排放,为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文章基于减排角度,在分析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类指标衡量了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并从减排角度提出了提高浙江省低碳发展水平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1.86%;江苏省城市应采取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开发低碳能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城市统筹协作,合理利用土地和构建智慧城市等措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家庭居民食物消费低碳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经济模式,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模式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的低碳化也随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宏观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分析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带来的食物C消费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C 消费的主要因素,说明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的食物消费需要通过不同的侧重途径达到低碳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乡家庭居民不同的食物消费低碳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内部联系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空间策略。目前城市形态与能源使用、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交通及家庭能源消耗等维度,在城市综合尺度上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建立城市层面交通、土地利用等形态结构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制定低碳减排措施非常有意义。文章首先收集2009年全国110个地级以上非工业城市的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人均碳排放强度,进而引入城市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结构变量综合表征城市形态,利用回归模型检验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空间—土地—交通"综合系统的低碳发展框架,以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集成,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指标,包括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低碳管理与制度等七个方面,19项核心内容及21项对应衡量指标.重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并以此判断上海市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得出结论,上海市低碳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但处于起步阶段,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产业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具有初步的基础,但城市低碳建筑、低碳能源消费、居民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管理与制度建设方面基本空白.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低碳消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低碳消费模式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政策。河北省作为工业占主导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河北省在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低碳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但是还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大、低碳产品和技术研究能力低等困难,为此,文章提出河北省应主要从提高理论自觉、完善政策制度、引导资本流向、构建低碳产业链、转变"消费主义"消费模式等方面来促进河北省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必要研究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在构建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4~2014年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碳排放量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碳排放量逐年上升,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这是由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增长和出行模式结构的恶化造成的。为了促进重庆市城市低碳出行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保障居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公交和轨道交通模式的发展,通过模式结构优化提升重庆市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低碳园区是新常态条件下建设低碳智慧城市、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发展低碳园区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绿色环境发展的主要内容,而城市化的进程也会使城市是未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集中区域,因此构建和发展城市低碳产业园区必然成为我国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立足我国城市建设低碳园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低碳园区建设应通过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准入制度,努力建成统一的园区低碳标准评价、监督体系和碳排放数据统计与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的升级优化,吸引高端专业人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及相关的财税政策的扶持,统筹协调,促进园区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干,中小企业共同融合发展的能够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低碳型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绿道网络基于其绿色、生态、健康的本质,与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相契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在深入研究了低碳经济与绿道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水平、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绿道建设在内的南京低碳经济型城市的指标衡量体系。研究了各个指标在2000—2014年的增减变化以及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对策,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加强低碳技术等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城市碳排放,尤其是将绿道网络融入城市的低碳建设当中,以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我国低碳经济水平进行评估以及对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上,以低碳经济水平为因变量、物流碳排放强度和单位GDP物流成本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单位GDP物流成本和物流碳排放强度均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强的负相关;物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物流业碳排放造成的直接影响和物流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据此,提出了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气候问题的凸现,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发展碳排放交易则是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虽取得较大发展,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市场交易体系.在全国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基于碳排放交易的内涵,结合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经验,分析得出其对我国建设碳交易市场的启示,探讨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路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构建基于分权化管理模式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布局,完善碳排放交易法规制度,健全碳排放交易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