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汽车市场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较高的利润水平、较低的规模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我国汽车市场的低效率是由过度进入造成的.目前我国汽车企业过多,企业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一个市场集中的过程.政府参与汽车市场的集中过程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汽车产业投资需要巨大的沉淀成本,不受规制的自由进入有可能会导致社会无效率.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扶植和进入规制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我国汽车产业组织演变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的重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产业重组的关系 ,指出进行汽车产业重组动因 ,并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重组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市场进一步开放,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的机遇马挑战。本文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经济等指标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但是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本文就如何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在快速的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高速发展之中。通过借鉴国外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认为服务模式多样化、连锁经营、市场资源整合以及品牌带动将成为我国汽车后市场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的视角,以我国汽车对外贸易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大量数据对中国汽车对外贸易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建议从汽车产业自身进行调整,促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汽车对外贸易总量,并进一步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从而使对外贸易在汽车产业健康成长中真正扮演发动机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然气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仁  罗钰 《生产力研究》2008,(20):106-107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形势下,我国也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其中四川成为国家的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的示范区。针对这一态势,我们研究认为:1.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对中国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未来国际、国内的天然气汽车市场非常庞大,决定了其产业发展前景光明。3.中国汽车产业已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可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获得更大利益。4.通过发展状况及问题的分析认为中国天然气汽车产业虽起步晚,但起点高,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美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局势的不断恶化,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各主要汽车强国都加大力度扶持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文章在研究各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带动型、技术领先型和创新主导型三种扶持政策模式。并通过对美国和日本近15年以来颁布的各类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梳理和归类,从激励政策、保障政策和限制政策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冰 《新经济》2013,(26):92-9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事业正稳步前行,为推动市场消费,促进其增长,消费信贷方式被大力的推广和发扬.而在汽车产业发展中,对于汽车这种价格高昂的货品,消费信贷更是人民消费的重要手段.而信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信贷并不是万能的,时刻面临着高额风险,这使保险公司对贷款的赔付急剧上升.本文就将针对汽车消费的风险,讨论如何控制这一风险,让信贷市场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希望对汽车信贷市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入世以来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上,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出发,分析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中的定位,并结合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今后规划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了近六十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以合资方式和完全自主创新方式的升级方式,以并购为基础的开放式创新方式成为最新的升级方式之一.吉利公司作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后起之秀,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坚持开放式创新,本文通过对2009年吉利汽车公司并购沃尔沃事件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吉利汽车公司并购沃尔沃案例的过程和动因研究发现,吉利汽车公司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方式,为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带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价值与管理水平的积极影响,给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带来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并准备充分、并购后要注重消化吸收与资源整合和有效地处理各种冲突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后发展强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消费信贷对汽车产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也迅速发展,使得中国在汽车消费和生产方面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势头也正处于上升阶段,不管是品质还是销量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必须要在生存中谋求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正确的营销方式的选择能够极大程度的实现市场拓展,因此在营销策略方面,国产汽车还有待加强.本文将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营销方式进行探究,以期为加强国产汽车市场竞争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历经百年发展,汽车产业不断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由单纯交通工具加快向移动的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数字空间等转变,并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加速迈向市场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优势日趋明显。下一步要紧抓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夯实产业基础、加快特色优势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延伸四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创新评价指数、皮尔逊相关系数对战略性贸易政策中R&D补贴政策、自主创新以及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之间进行经验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研究发现R&D补贴政策与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十分显著;战略R&D补贴及企业自主创新对市场占有率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对汽车的市场垄断集中度有分化作用,优化了汽车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R&D补贴,进一步优化政府R&D补贴结构,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发展汽车产业的过程中,良好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间的组织关系,推动着日本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借鉴日本汽车产业的组织关系,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大型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行业投资规模大、投资领域广、投资收益高,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和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环境变化,跨国公司投资也会发生变化。在新一轮投资中,跨国公司投资以寻求市场为目标,投资领域向汽车服务领域延伸,投资重点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投资区位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新趋势,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印度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世界汽车生产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是世界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了解我们周边国家汽车的生产状况,对于我国更好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先介绍了印度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变与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对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起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特性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其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中、日、韩、美、德五国共2 567位受访者关于新能源汽车态度调查的对比分析,从消费者角度讨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和优劣势。分析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优势在于:消费者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性能而对其发展具有较高的支持度;潜在购买热情高;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期望大。劣势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究较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除节能环保之外的其它性能了解不够。最后,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正不断的走向成熟,作为汽车后市场服务消费重要内容之一的汽车美容行业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正是以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汽车美容业现状,对提高汽车美容业的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市场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的直接刺激和汽车市场发展内在规律的双重作用下,产销量逐月攀升,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一道靓丽风景。我国汽车市场为何能一支独秀,这种增长能否持续,以及在当前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将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业界十分的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