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对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在产业层次上测算比较优势。二是选取与中国出口产品相竞争的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三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作为目标市场,比较中国和竞争国在这几大市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建立在区位、政策、资源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比较利益学说为核心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或生产率优势,或假定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是构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和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上占有优势,或密集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输入那些劳动生产率上  相似文献   

5.
由拉美现象看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丽 《改革》2004,(4):80-83
拉美国家的经济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衰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比较优势的丧失,由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了思考,分析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动态,发挥比较优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探讨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WTO被称做贸易联合国,世界上每年96%的贸易额是发生在其组织内部的。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意味着我国企业有了更多的外贸机会。我国企业,特别是在生产中较多使用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如服装、家电等企业)为迎接这一机遇,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借助于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大举进攻国际市场,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应该说我国企业的这种美好理想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国际贸易中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比较利益说”认为,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各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9.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0.
基于钻石理论的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雷 《特区经济》2008,(6):269-270
本文首先对竞争优势的产生进行阐述,然后从钻石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从而提出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唯实 《发展》2008,(3):78-79
比较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要培育和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我国利用自身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加入全球分工链条的时候,无疑是遵循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深化,对此模式所引发的种种后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争议。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观点来看,我国肯定会提升产品科技实力,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换力。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理论在长久以来都占据着中国国际贸易政策指导地位,也对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造成了重大影响.但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与国际上曝露出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商品的排斥加强.笔者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于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分析,揭示出比较优势理论所使用的限度以及这一理论对当下中国的不适用性,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所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我国现实出发,比较优势理论面临巨大挑战: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比较低,数量上的优势无法掩盖质量上的缺陷;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从未来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过于强调比较优势理论,会使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形成,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安全。我们应该从比较优势陷阱中走出,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 (一)传统理论.亚当·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吸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相似文献   

15.
鲍务英 《北方经济》2008,(14):14-15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巨额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的概述,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状况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应适当缩小贸易顺差,这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玉芳 《特区经济》2007,224(9):268-270
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林 《改革与开放》2013,(17):52-54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他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美国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