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文峰 《魅力中国》2010,(23):169-169
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为建立宪政国家而进行了种种努力。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国人宪政意识的唤醒,不能发动最广泛的人民一起为建立宪政国家而奋斗。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并不能自觉的产生宪政意识。可以说,近代中国宪政之所以失败在于未能唤起人们的宪政意识,即启蒙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预示着单纯地从经济、军事入手而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是行不通的,于是西方宪政思想就成了"求亡图存"中的必然选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渴望通过将西方宪政思想作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工具,结果丢失了宪政的真正精神。今天我们的宪政建设正是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注意到了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程蕊 《魅力中国》2013,(26):23-24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反思宪政国家的生存土壤到底是什么,这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解析了我国历史上宗法社会的演变及内涵,分析了宗法社会契约精神缺失对宪政造成的负面影响,探讨中国宪政的前景——建立完善的市民社会: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促进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第三,加快健全自治机制;第四,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发展史,介绍了财产权地位在我国的明朗嬗变过程,展望了站在历史起点上的完政发展趋势。指出.财产权的宪法确认不仅能够完善发展秩序,而且对于促建宪政的自由、宪法、民主、法治、人权因素有着深刻的价值。我们期待并坚信以财产权的宪法真正确认为旗帜,实现以人权为主体的其它宪政因素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宪政民主虽然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经过人类在20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近代中国被强力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宪政民主”就循着“西体中用”的思路成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武器,并且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潮流和政治文化。由“用”而“体”,蕴含着由封建王朝体制到社会主义的人民宪政民主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独创性相互交织。文章将近代中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八个阶段,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而阐述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宪政在普遍意义上既代表一套反映以立宪主义的方式妥善解决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问题的价值观念,也代表一种建立在良宪之治基础上的制度事实,其价值基础是对个人权利与自由的绝对保障。公民权利至上是宪法精神的终结所在,也是我们宪法制定和实施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时期治国方略、政治走向的依法治国 ,与宪政的各组成要素发生作用、产生联系 ,所以 ,“依法治国”将对宪政起到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封冠洪 《魅力中国》2011,(7):311-312
就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究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在实施宪政中,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宪法和宪政的定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望有益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宪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吕普生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5):123-130
在分析立宪改革的过程中,立宪政治经济学采取的是有限的契约主义视角、契约式立宪改革立场和个人主义分析模型。宪政规则的重要性是立宪改革的前提条件,规则的基本社会功能、个人选择的时间维度以及规则与公正之间的关联都可以为这种重要性提供论证。就规则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为宪政规则的存在提供了可行性理由,而既定规则下的社会困境则提出了变革宪政规则的迫切要求。然而,制度选择与市场选择的逻辑差异证明不能将市场自然秩序原理延伸应用于宪政规则的选择中,宪政规则不会像市场秩序那样实现自然变革。在进行立宪选择时,必须将立宪改革限定在文化规则的范围之下,立宪改革是在立宪层次上对具有前瞻性、普适性和持久性的宪政规则的变革,而不是直接改变分配结果。立宪改革不仅要设计对政府和个人都具有约束力的宪政规则,而且还要保有公民变革这种宪政规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辉煌60年——我国宪政建设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宪政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揭示了我国宪政发展历经曲折,终于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规律。同时指出我国宪政建设仍存在缺陷,须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相似文献   

12.
宪法信仰是公民对宪法所蕴含的民主、法治、人权、分权等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和反映,它是一国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公民宪法信仰的普遍确立需要通过制定良宪、宪法的切实实施、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以及激发公民意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首创三民主义,并据此提出了民主宪政思想。文章阐述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宪政思想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14.
行政规划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调控社会生活的行政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行政规划要以公共利益为其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也是宪政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对行政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其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努力实现行政规划的法治化,形成国家权力和利害关系人权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宪政的渐进之路似乎已经成为了知识界的共识。一方面,洒满二十世纪历史画卷的鲜血如此的触目惊心,这使得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不得不在世纪末开始反思我们走过的崎岖不平的道路;另一方面,八十年代以后在知识界产生巨大共鸣的哈耶克理论又为宪政的渐进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生自发、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排斥建构、和风细雨、水到渠成……这一切都成为了渐进党政最鲜明的注脚。本文通过对渐进宪政的分析,对宪政的渐进之路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李婷  易有禄 《魅力中国》2013,(14):302-304
从宪政视角看,预算监督在实现预算过程的民主化、预算决策的理性化、预算结果的正当化以及权力控制的制度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用与效能。目前我国预算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政府内部加强行政控制,而不是纳税人及其代表对政府预算的政治控制。这将不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真正履行公共责任的现代公共预算体制。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推进预算民主。  相似文献   

17.
马娇 《魅力中国》2010,(29):292-292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来已久,早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已经有了一定发展。新文化运动更是,实现压迫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妇女的心。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传入了中国,启蒙了中国妇女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反对封建压迫,给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宪政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原则与理念 ,分别体现于正当法律程序的制度前提、机制保障、价值追求之中 ,三者共同构成了正当法律程序的宪政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第6条明确规定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制,但由于自然资源租金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自然资源仅被少数人占有。文章基于宪政视域,论证了自然资源租金制度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政策的要求,建立自然资源租金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和精神,我们应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租金制度。  相似文献   

20.
梁道刚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0):128-131,190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是由党的优良的政治品质决定的,是党优良的政治品质的外在表现。优良的政治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的内在理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的政治品质来源于先进的阶级基础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统一、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成员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理由和根据决定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以保持党的优良政治品质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过程就是保持工人阶级政党优良政治品质不变的过程,是防止党的优良政治品质蜕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