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滇 《时代经贸》2008,6(8):86-87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首要目标国。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个重要发展趋势,这次国际转移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制造业迎接国际产业转移具备哪些优势?中国应以何种战略吸纳国际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加快我国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冯飞 《发展研究》2004,(10):14-16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国际制造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轮转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二是产业分工在跨越国界间的形成;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原毅军  李军 《经济研究导刊》2011,(4):137-140,165
分析了承接高端制造业如何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并将这种影响分为直接带动影响与间接带动影响。并在这种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了解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资本及技术转移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时间。进而提出积极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应该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怎样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课题。对我国来说,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推动世界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污染扩散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内陆地区不具有承接高污染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是否就意味着污染转移?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和动力,然后运用该理论模型,针对两个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制造业以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转移,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污染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规模,有效降低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从而减少上游地区污染扩散导致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国际经济现象.为了探索制造业转移的转移方向和策略,本文基于产业转移和承接能力的理论基础,建立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水平,从而判断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制造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承接能力的关键要素,其中,产业技术发展能力、资本要素、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协调配套能力、自然资源要素是评价承接能力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起,长三角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地,其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也承袭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在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与整个国家及其他区域一样,也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共性趋势,但并没有出现一些区域的低效增密的现象,资本深化的广度与深度呈加速度增加。文章进一步从要素成本、要素产出效率及产业资本构成等角度出发,对产生长三角制造业的资本深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湖北成为自2005年以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之一,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外资滞后于制造业,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湖北应重视承接高技术、高资本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湖北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加快实施“产业双向转移”,在积极、合理承接国外相对先进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主动加快向国外的产业转移,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结构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晶 《经济研究导刊》2007,11(2):190-1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方石玉 《当代财经》2007,(6):81-82,86
我国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争得了"世界的加工厂"地位,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较大程度的破坏.如果单纯依靠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加工工业,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对追随制造业FDI的生产者服务业FDI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随着国际生产者服务业向中国不断转移,会对中国的加工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对承接生产者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及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跨国公司为顺应这一趋势也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布局和调整。虽然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然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一、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不可逆转自2003年下半年步入快速增长后,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着全面较快增长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服务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投资总量的1/4。到1990年,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二产…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提高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在新形势下,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涵  伍瑶 《时代经贸》2013,(24):194-195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凭借地缘优势和政策优惠,已经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制造业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转移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发生动因可以从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流动、分工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加以分析,而产业转移给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带来的长期发展机遇和短期利益调整需要政府和企业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璐 《经济前沿》2006,(9):26-31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地域分工驱动下,制造业国际间转移波澜壮阔。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积极参与国际间制造业的转移,有利地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转换,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全面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国际制造业转移规律作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转移对我国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普雁翔 《财经科学》2010,(10):73-80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住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该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是多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结果.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三大经济圈承接国际转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程度、教育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工资水平、政策因素、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等是影响该地区承接国际转移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对中西部地区如何更好吸收国外投资与承接国际转移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