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姝 《当代经济》2006,(12):4-6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并且,本文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和联系。并且,本文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榛 《经济学家》2005,1(3):36-42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问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4.
孟令彦  崔海阔 《时代经贸》2007,(1Z):29-29,31
对企业性质的研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经济学在论述专业化和分工产生效率的基础上将企业看作分工的产物。新古典经济学在纯生产者和纯消费者两分法的基础上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以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所有制理论似乎是独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既定前提。其实不然,所有制深层结构与微观经济的制度基础即企业制度实际是等同的。本文欲揭示企业制度创新与所有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及总体步骤。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两个层次特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及其数量比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这个层次的考察视野是整个社会特定时期内的全部所有制形式及其数量比例,可谓宏观层次,该层  相似文献   

6.
张怀高 《时代经贸》2010,(16):88-88
一、企业集群生成机理和成长路径 1.企业集群生成机理 企业集群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经济流派,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亚当·斯密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韦伯指出高级阶段的企业集聚就是企业集群,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也就是说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我个人认为:企业集群,就是指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扎堆”现象,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扎堆”,其结果是企业问形成学习机制、交流机制和自我加强机制,进而增强了持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集群生成机理和成长路径 1.企业集群生成机理 企业集群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经济流派,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亚当·斯密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韦伯指出高级阶段的企业集聚就是企业集群,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也就是说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我个人认为:企业集群,就是指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扎堆"现象,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扎堆",其结果是企业间形成学习机制、交流机制和自我加强机制,进而增强了持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渊源与逻辑起点 (一)古典劳动分工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之上。企业内在成长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分析解释了劳动分工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响经济成长的原因,认为企业分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企业成长,劳动分工是企业能力分工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 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交易成本方面优于另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的。本文仅讨论人际关系模式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交易成本进而对一个社会和组织形式上的特点的影响。为研究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人际关系模式、组织形式及组织的交易成本作一定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唐亮  章伟坤 《当代经济》2003,(10):70-71
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后,关于企业性质或者说是关于企业起源的问题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焦点。而自科斯之后的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等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于企业性质的主流认识,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超出科斯的企业起源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窠臼。关于他们这些大家的观点,笔者无意做进一步的评述。本文旨在从另一个角度,即劳动分工的角度,解释企业起源这一古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对“企业办社会”效率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与政府分工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暗含的前提出发 ,分析了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出企业办社会的普遍存在并有继续存在趋势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本身 ,也为“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有效途径。“企业办社会”效率高低应区别“资源配置微观效率”和“资源配置宏观效率”两个概念 ,不能笼统地讲“企业办社会”是低效率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 ,真正彻底地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缺陷在于:不能由不完全契约导出将“剩余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赋予特定一方的结论;动力机制不足以解释企业发展的事实;委托代理和产权理论不能解释资本主义企业的合理性。20世纪末以来的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凸现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缺陷,知识在理解企业的性质和组织上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制度的内在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维 《经济学家》2002,26(5):56-61
在一个分工的社会生产体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实际上具有两类性质:一是整合不同的个别活动,使社会成员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社会生产的协作;二是实现个别社会成员获取生产成果的分配性效果。相应地,存在规范、协调这两种不同交易关系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已有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未有意识地展开分析经济制度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因而不能说明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制度的均衡和变迁中的作用。在马克思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交易关系和经济制度的上述细分,说明制度均衡与失衡,不仅依存于决定制度的其他外部条件,还决定于经济制度内部生产制度与分配制度的相互关系。只有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相互兼容,经济制度的均衡才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以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以资本控制劳动的实现形式为主线,对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内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包括对股份公司的经济性质及内部关系的分析;对垄断组织的经济性质及特征的阐释;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及其实现形式的剖析等等.论文认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企业能力理论在经济学历史上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规模界限。在此基础上,1920年,阿尔弗雷得·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  相似文献   

17.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上对分工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独特性质的忽略,构成马克思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一定的理论缺失,从而产生逻辑推导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分工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究国内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内在机理,对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文章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政策作为社会信用环境的代理变量,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企业专业化分工,这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交易成本而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内部管控成本较高时,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而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以及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社会信用环境改善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文章揭示了社会信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仅为理解企业分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丰富了信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企业合作创新本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创新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交易成本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合作创新的本质。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合作创新关系是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经济形式;战略管理理论则认为合作创新是一种通过利用企业互补关系来有效地联合各参与企业的资源,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机制;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合作创新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术的溢出效应,将创新的外部性内部化;知识管理理论提出合作创新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合作创新就是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吸收知识、信息和资源,积累外部社会资本,提升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将企业的发展看作是企业不断获得更加自由能力的过程。从自由的视角,企业理论的发展被看作是从对一种能力的研究转向另一种能力的研究,即作为传统企业理论的经济力理论向现代企业理论的社会力理论发展。社会力理论如何从跨国公司理论中发展成更加一般的企业理论,其核心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从而完善社会力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