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冲高回落,企业债总指数带领中债各类指数全面下跌,国债收益率普遍上涨,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大幅上涨,信用利差继续全面上升。债券市场进一步下滑态势已经确立,下一阶段,短期内受到资金面支撑,债券市场可能会在10月下旬有一波阶段性行情,持续时间可能会延续到11月初,信用债券仍然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国债存在一定投资机会,收益率曲线或出现陡峭化变动。  相似文献   

2.
11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结束振荡下行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国债总指数领涨;1~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面下降;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呈平坦化;企业债信用利差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下一阶段,在货币政策预期企稳的情况下,流动性将支撑债券市场继续走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短端以及中短期信用债券有可能受到投资者的特别关注。因此,初步判断,收益率曲线或陡峭化下移,而信用利差有望全面会企稳甚至下降。  相似文献   

3.
2011年4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振荡走高;各类债券指数普涨,企业债表现突出;国债收益率曲线连续第三个月陡峭下移;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全面下移,10年以内期限下移幅度较大;高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目前,多方迹象显示,债券市场已现转弱迹象,或将进入振荡期。在这一阶段,国债收益率曲线将经历由陡峭化下移到平坦化转动的转变,多数期限的信用利差将出现下降,但中期信用利差变化则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6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总指数持续下滑;各类指数普遍下跌,其中,长期债券指数与国债总指数下降幅度最大;国债收益率曲线全面上移,中短期上移幅度最大;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信用利差普遍上涨。下一阶段,受通胀预期、债券市场流动性或进一步收紧.下半年债券供给放量因素影响,债券市场将继续调整行情,收益率曲线或将陡峭上移,信用利差可能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振荡走高:各类债券指数普涨.企业债表现突出;国债收益率曲线连续第三个月陡峭下移;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全面下移。10年以内期限下移幅度较大;高等级企业债信用利益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目前,多方迹象显示,债券市场已现转弱迹象,或将进入振荡期,在这一阶段.国债收益率曲线将经历由陡峭化下移到平坦化转动的转变,多数期限的信用利差将出现下降,但中期信用利差变化则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7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继续呈现颓势,国债总指数下降幅度最大,国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长短期信用利差出现分化。下一阶段,受宏观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微调、债券市场流动性趋紧、债券净供给规模有限以及债券市场前期超跌影响,债券市场或将振荡下行,收益率曲线继续平坦化上移。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前升后降,全月小幅上涨;各类债券指数普涨,国债表现突出;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陡峭下移;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继续上移,但上移幅度有所收窄;信用利差升幅出现明显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基本面、政策面与资金面均较为有利,债券市场有望进入上升通道,但从以往情况来看,上升幅度不会太大。同时,考虑到近期央行加息将对债券市场形成拖累,4月份债券市场有可能小幅走高,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以及信用利差走高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2009年1月份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市场主要特点为:长期债券指数大幅下调;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上移;高等级企业债调整幅度小于国债,信用利差走低;低等级企业债信用风险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上市商业银行获准进入交易所市场.下一阶段,债券市场将会继续保持调整态势,国债收益率曲线有可能继续陡峭上移;企业债券也将难以保持1月份相对良好表现;中长期债券表现有可能继续弱于短期债券.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加速下行,已接近年初水平,各类债券指数均呈跌势,短期融资券总指数表现良好:国债收益率陡峭上移,中期收益率涨幅较大,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上移,但年端涨幅低于国债;企业债信用利差微幅变化,预计11月份债券市场将在通胀以及加息预期中继续走弱,而月度中旬公布的宏观数据有可能产生一定冲击,避险需求或将致信用利差有所收窄。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迎来阶段性顶点;央票与短融总指数继续下跌,国债总指数带领其它指数上涨;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同时间段分化较快;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继续呈平坦化变动;企业债信用利差出现分化.下一阶段,流动性紧张将逐步由短期债券品种向中长期债券产品蔓延,收益率曲线逐步向平坦化上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利率产品风险将高于信用产品.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行,高评级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债等级间利差拓宽。展望2014年,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小幅增加,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陡峭化下移,下半年市场表现好于上半年;在信用债市场,随着下半年市场收益率水平下行和信用债供给的增加,高评级产品利差将会拓宽;中低评级债券受信用风险事件和交易所重启IPO影响,等级间利差也将拓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继续加速下行:各类债券指数大幅下挫,短期融资券继续一枝独秀;国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但变动方式由陡峭化转为平坦化;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上移,但平坦化方式不如国债明显。12月份债券市场将迎来流动性的回暖,从而告别持续数月的单边下跌状态,但在货币政策收紧比较确定的情况下,也难以实现完全反转,很有可能进入震荡状态,最终小幅收高,收益率曲线出现陡峭化下移,信用利差将有所收窄。  相似文献   

13.
10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继续振荡下行;债券指数全线下挫,短融指数下降幅度最小;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全面上涨;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普遍上涨;信用利差走势出现分化。下一阶段,债券市场投资者虽资金充裕有一定配置压力,但只要年内还有调整时间,债券市场就难以实现反转。初步判断,收益率曲线可能出现平坦化上移态势,而信用利差或会企稳甚至下降。  相似文献   

14.
4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总指数呈“u”型走势,整体趋弱;中债各类型指数均小幅下跌,长期债券指数跌幅居前;国债收益率曲线呈平坦化,总体小幅上升;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各期限大幅上涨;信用利差全线上涨。下一阶段,债券市场可能迎来一波小幅上涨行情,收益率曲线或者会呈现陡峭化下移趋势,预计中短期收益率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会太大,而长期收益率受通胀预期增强影响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信用利差有可能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5.
2月份债券市场整体走弱,出现盘整态势.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总指数先抑后扬,整体走弱;企业债指数独家实现正增长,短融出现微跌;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下行趋势;基金继续大幅减持债券,商业银行增持债券.下一阶段,债券市场可能稳中略升;收益率曲线长端有较大可能向下调整;中短端也有下移机会.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呈倒“V”型走势,全月小幅上涨;各类指数普涨,企业债表现继续好于其它产品;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移;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近乎平行下移;企业债信用利差持续下滑,下一阶段收益率曲线有可能陡峭化上移,而随着企业利润下降以及自身距离均值偏差越来越大,信用利差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大为压缩。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快速下挫后低位徘徊;债券指数全面下降;国债收益率曲线短端大幅上行;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企业债信用利差小幅上行。7月份,在资金面处于紧平衡状态下,加息将带动利率中枢的整体上移,国债收益率曲线或会平坦上移,同时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信用利差有小幅上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前期振荡盘整,下旬快速拉升;多数债券指数上行,仅企业债指数继续下探;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全面上行,企业债信用利差大幅上行。10月份,市场需求正逐渐恢复,利率产品价格存在继续上涨的动力,这一上升态势也得到了基本面因素的支持。国债收益率曲线有可能继续下行,但幅度较为有限,我们看好中国短期产品,信用产品市场则较为脆弱,信用利差将继续上行,若未出现较大的风险事件,涨幅有收窄可能。  相似文献   

19.
10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中债净价总指数快速冲高;企业债指数领涨;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陡峭化下行;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中端下降较快;企业债信用利差冲高回落,但不同信用等级降速不同,无论是基本面,政策面,还是资金面,均对下一阶段债券市场继续走强提供了较好的支撑,收益率曲线的进一步下行将是大概率事件。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呈陡峭化下行态势。信用利差继续收窄的趋势也已确立,风险主要源自信用债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份债券市场主要特点为债券市场触底后轻微反弹;企业债指数一技独秀,信用产品表现优于利率产品,国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高等级企业债收益率曲线短端大幅上涨。下一阶段,短期内债券市场将得到基本面、政策面及流动性等因素的支撑,收益率曲线有可能平坦下移,但受制于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流动性波动,债券市场上涨的基础并不牢固,信用产品表现将继续优于利率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