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作为安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品牌和安徽人的骄傲,近些年来,黄梅戏的市场却正在不断萎缩,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高度,我们都应该更加重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黄梅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自主式和兼容式两种途径探讨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观光旅游三类旅游活动的兼融式合作。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情省力》2010,(1):37-38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今年在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成功举办了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艺术节不仅仅成为了安庆文化最大的演出季,而且以其高效、通达、有序、应变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了安庆城区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给安庆带来多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手势语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简单的比拟手段,到复杂的身段技巧,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更是无声的语言.特别是黄梅戏中旦角表演中,手势语的作用更加重要.本文对手势语在黄梅戏旦角表演中的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杨庚杰 《魅力中国》2013,(11):71-71
有些同志珍视艺术的传统风格,不赞成“话剧加唱”,不赞成搞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些同志不那么看中艺术的传统风格,“甩掉老钉鞋,穿上旅游鞋”,反映了一些同志对传统艺术风格的厌倦。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差别,就是特点。话剧有话剧的风格,歌剧有歌剧的风格,戏曲有戏曲的风格。就戏曲来说,一个剧种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成其为剧种;一个表演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成其为流派。京剧是京剧,越剧是越剧,豫剧是豫剧,评剧是评剧,黄梅戏是黄梅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风格,就是他们同样是“剧、戏”,却用“京、越、豫、评、黄”这儿个字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地处中州腹地的平顶山地区是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地,文化底蕴悠久、丰富、厚重,它在戏曲、曲艺、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令人惊叹!挖掘、探究尧文化,中州文化,在戏曲民间的另类体现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情省力》2007,(4):45-46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短讯     
《西部大开发》2012,(4):100-101
2012戏曲精品展演"寻找别样中国美——国家大剧院2012戏曲精品展演"从4月5日开始,一直延续到7月1日,在此期间,京、昆、越、黄梅等各大剧种的优秀代表剧目都将各有展示空间,名家名团悉数亮相,新编剧目与骨子老戏相结合,戏曲名家搭配青春力量,共同彰显中国戏曲既熟悉又陌生的万种风情。短讯聚焦延安精神杂谈收藏欣赏物风生养视影读品画漫  相似文献   

8.
何流 《中国报道》2009,(3):98-99
上世纪80年代,黄梅戏盛极一时。90年代,在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黄梅戏等一批传统剧种日渐式微。就在这时,从白墙青瓦的徽州老宅子里,走出了一个蒙着红盖头的“徽州女人”。在现实生活中,她的名字叫韩再芬。但在《徽州女人》这部戏里,女人无名无姓。今年4月,《徽州女人》将在武汉上演。  相似文献   

9.
晋北赛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剧,它曾经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许多农村。从赛戏漫长的历史流变中,我们可以看戏曲文化对它的面貌以及兴袁演变产生的巨大影响。艺术上的局限与赛戏文化土壤的改变造成了赛戏的衰亡,如今它已绝迹舞台,但它散落在民间的历史信息向我们透露了几百年前民间演剧的原始形态。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间祭祀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杨培 《中国经贸》2013,(8):62-62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本文结合金钼集团企业实际情况,主要阐述如何发挥企业文化营销功能。  相似文献   

11.
收音机,俗称"戏匣子",早期的广播多是以戏曲节目作为娱乐内容.在解放初期,没有电视,没有VCD,听戏曲成为不少人当时的一种爱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年轻人不了解戏曲,不喜欢戏曲,或者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戏曲.但随着振兴中原文化,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等口号的提出,传统戏曲文化也日趋火热,戏曲节目乃至专业的戏曲频率也随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申桂红 《魅力中国》2014,(15):243-244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有据可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河南省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非常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培养人们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信仰的渊源、思想的根基、生存的手段。培养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获得最大自豪感的基础。但是在目前来看,文化自信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加以解决,任务艰巨。文章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化自信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宋军令 《特区经济》2008,(5):193-195
河南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剧种数量众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极富旅游开发价值。河南省应加大对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精心打造"戏曲之乡"的旅游形象,将戏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和河南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同时筹建戏曲文化主题公园,并依托戏曲人物策划戏曲文化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5.
吴倩 《走向世界》2012,(19):28-31
戏曲大省山东的地方戏一度陷入"静默期",资金短缺,后继乏人,深巷酒香无人知。把脉传统文化,山东着手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艰难度日、行将消失的地方戏慢慢唱出新味道。山东是全国知名的曲艺大省,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3项,但其中许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随着山东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地方戏曲有望走出困境,成为百姓喜闻乐见、市场创收增效的"宝贝戏"。地方戏曲之惑加鼓通是济南平阴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曾几何时,加鼓通在平阴,人人爱看,人人能跳,几百年来都由男性表演。然而,眼下却只有县里20多名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舞蹈队在守护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作为女同志跳这种舞,找不到那种  相似文献   

16.
<正>千百年来,彝族文化很多体现在婚丧嫁娶这些活动中,彝族人的婚姻尤以定婚最为体现民风民俗。彝族婚俗一般有恋爱,说媒,定亲,迎亲,回门等几个程序。彝族婚姻经过介绍:选定了适当的对象,然后就请媒人往来洽谈,从中撮合,议定身价钱,双方都同意以后,便举行定婚仪式。定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邵桃云 《魅力中国》2009,(36):181-181
艺术创造力离不开一个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感悟能力的强化。一个戏曲演员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演技娴熟的艺匠,不能满足于人物塑造的一般性理解与认识。如果把唱、念、做、打这一整套复杂繁难的表演技艺,称做戏曲演员的物质手段的话,那么在剧本文学中所规定的独特性格、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任务创造,则可以看作是这些物质手段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它是戏曲演员表演二度创作的依据和任务。在所有戏剧表演形式中,戏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包括满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变迁、乃至消亡,快速而不可逆转.而于此同时,我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望却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而急迫.文化生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角度,从文化生态视野看传统文化,无疑更立体、全面,也更贴近文化产生的土壤,对现阶段文化保护的困境也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戏苑百家&#183;燕升访谈》节目,我浮想联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央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和黄梅小生张辉一席谈话,扣人心弦,催人奋进,表明了中央电视台对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爱好者肺腑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